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曰"友",仁爱兼济则是成己爱人,自然也属于善父母善兄弟的范畴。孝友当行的提倡,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以人伦和礼仪来规范人们所谓道德行为的社会氛围所提倡的;另一方面"尽孝道"也是连接自己血脉之根的途径。从历史的长河看,一个家族就好比一棵大树,每个人都是这棵树上一枝一叶,"尽孝道"将让自己与家族的血脉相连。"尽孝事亲"有四大层次:一是衣食无忧,二是顺心承欢,三是养志立身、光大门楣,四是点化心境、离苦得乐。在我看来,其中核心应是养志立身。刘伯温在《养志斋记》开篇曾写道:"事亲莫大于养志,孟子之言至矣","人知爱其身不爱其亲为不孝,而不知爱其亲不爱其身亦为不孝"。由此可见,刘伯温的孝道观也是遵循天道的写照。
行教化 ?立规制 ?理家业
社会要遵道而行,养德为先,还要行教化立规制。这一思想同样适合用于治家之道。家族要和谐兴旺也应走此之道。
刘伯温在元朝当过儒学副提举,在明朝为太史令、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复兴科举,向来非常重视教化工作。他认为"教,政之本也",治理国家教化应为先,教化工作不单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对地方长官的考核内容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教化工作做得怎么样。
刘伯温主张大力兴办学校和社会义学,在元朝写过很多提倡私塾的文章;在明洪武年间,他几乎每到一处就兴办学校。即便是着手刑法法制建设时,刘伯温都坚持把教化放在首位"以政弼教","好生虽圣心,明刑亦王政"。刘伯温追求务实教育、经世致用,他重视教化的理念同样体现在其家训里,他认为建家规修家谱本身也是行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