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刘伯温行教化思想并未停留于此,因为他看到人的善根性有可引导的一面,也看到了人的欲望可能导致不善的一面。他曾指出,造化造就了人的欲望,所谓的"气"动和"情"发是受"人欲"所牵制的。"气者,道之毒药也;情者,性之锋刃也。知其为毒药、锋刃而凭之以行者,欲使之也。呜呼!天与人神灵者也,而皆不能不为欲所使,使气与情得以逞其能,而性与道反随其所如往,造化至此,亦几乎穷矣"。
刘伯温深知不同的人对欲望的认识不同,个人素质千差万别,因此要制定法度、制度进行管束,从而提出了构建社会良性运行的总体构架:"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这一社会构架设想自然也适用于家族建设,当然家族、族规体制不同于政刑,家族建设需要更多讲仁爱,然后修身成己、仁爱兼济、立教化外。然而,制定家族规制加以管理也存在必要性,对顽劣子弟要"警之以威"。
道德为药方,体制规制为法,人才为药。在《郁离子》里,刘伯温用二三十则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人才观。他主张要善于识才、辨才、养才、安才、用才,并且提出了作为智者的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和心态。他认为,智者要识时势,不作无谓牺牲,要有识主之能,要明了自身生存环境;智者还要看清人性之恶,不为财或名所困。在家族建设的范畴中,"人才为药"是指家族需要领头羊来统领族人,使他们保持彼此间的和谐合作,又不失其统。《郁离子·琴弦》写道:"夫琴,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大小异能,合而成声。无相夺伦,阴阳乃和。今君同之,失其统矣。夫岂瞽师之所能调哉?"弹琴,只有大小弦配合起来才会发出和谐动听的声音,强调"无相夺伦,阴阳乃和",齐家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从刘伯温的治家之道中,还可以了解到"打理家业振兴门户"的重要性。打理家业振兴门户,要立足营生,同时还须承担社会责任,与当下社会融合共处。刘伯温家族家训中明确量入而出,勤俭生财之道;提到"赋役当供",有田则有赋,有身则有役,自古不免;规定"恤孤寡""济灾贫",不趁火打劫,不做损阴德之事,奉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如此全面的家训引导下,家族才能持久兴旺。
蒙业养正、择业察性、诚意成己为治家之根基;仁爱兼济、孝友当行重在成己为仁而后达人爱人,强调顺性而为,以德合群力而生生不息。这些理念正体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是为治家之方;而行教化、立规制当为治家之法;统领有德之人为治家之药,树立"理家业立门户"观念,尽社会责任,是将家族与社会的融合相连的做法,所有这些理念和做法构成了刘伯温的治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