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人占据燕云,随时都可能冲到河北腹地。所以,自宋辽两国讲和以后,宋朝的国防形势是很困难的。两国既不正式开战,宋人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只能奖励民间种水田,多开渠道,于渠旁多植榆杨。万一打仗了,可以做障碍,稍稍抵御辽人之大队骑兵。后来,杨延昭守河北,还发展了地下坑道,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国防工程。这些工作做起来都是要花大笔金钱的,而且效果也委实一般。
相比于汉朝以长城为根据地封狼居胥,唐朝追亡逐北,宋朝北方边境的主要国防线竟然是涿州的拒马河,这是宋代中国不得已的一条可怜的国防线。如果拒马河被突破,由此一退下来,就直扣首都开封之国门了。所以,这种悲催的国防态势,是宋代国防上的先天弱点。因为这弱点,宋人的钱花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办法,结果也没能改变亡国的命运。
宋代如果能出一个大有为之主,主动地以攻为守,向外攻击,获得胜利,再言立国,如此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而这个做法,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即是明代前期的国防策略以及军事、政治、经济制度。
可是,宋朝的外拓企图失败了,因此,宋朝整体上是以防御来保国家,而且是一种劣势的防御,迟早总要失败。宋朝再以迁就这一形势来做出的其他制度,就只能越做越小了,保守主义者向来如此。其实以中国四塞之地而论,自古以来也没有不以战斗攻势而立国的。如不能占据自然边界,自然就无法凭借天险保境安民。宋代却在开国时即陷入了被动,军队完全用在消极的防御上。如此,宋朝军队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
积贫积弱之下,宋朝的军事实力自然难有十分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