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发配需要衙役押送,往返几千里路,衙役是不是也很遭罪?

2025-01-19 17:02  搜狐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刑罚中,流放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随便翻看一朝的史料,很容易发现,历史上许多官员都有过被流放的经历。

流放相对于直接斩首来说,惩罚力度肯定要轻很多,而且幸运的话说不定这些被流放的官员还能有翻身的一天。

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放是什么好事,流放的地方往往是苦寒之地,而且地理位置遥远,全靠人脚力走过去,一路上就要病死不少人。

那么,押送流放犯的衙役又是什么待遇,他们为什么会甘心接下这份工呢?

不得不做的选择

别看电视剧上,那些衙役一个个都神气得不行,事实上,在古代,衙役的地位并不算高。在清代,"衙役"是指在地方州县衙门中供官府驱使、担负各类杂务的役卒。

这些人其实大部分都是从普通老百姓中挑选的。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一般负责看守门房、服侍官员,承担日常维持秩序的任务,还有一些负责出外勤事务。

比较特殊的是粮差和仵作。所谓的仵作就是古代负责验尸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医。

古代对死亡和尸体是很忌讳的,验尸这种活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干,即便是在现代也一样。所以,这些活基本上都被派给身份低微的百姓了。

衙役干这些活就真的跟打卡上班一样了,一般干完自己的差事后便可恢复平民身份。不过也有一些世代相承的家族差役,父子相继在衙门服务。

因为多是普通老百姓去担任,所以衙役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甚至被视为贱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虽然地位低,但是因为跟官府挂钩,又是跟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所以他们之中可能会出现仗势欺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