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出于对叔父朱高煦的忌惮,对宦官的使用进一步强化,还打破了明朝初年订立的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令,在内廷设立内书堂,选用较为聪慧的太监读书识字,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自此以后,宦官读书“?趣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 晓古今, 逞其智巧, 逢君奸。”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宦官制度在后朱元璋时代的死灰复燃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制度本身的必然,中国的封建社会上层等级森严,处于塔尖的皇帝为了维护他的地位,希望以一人之力掌控一切,但个人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又迫使他不得不选择一套心腹班底来协助处理政务,朱元璋个人能力超强,不需要借助外力,加之他为人多疑,不愿意借助大臣的力量来管理朝政,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并分封二十四个儿子充分说明了这点,但如此一来,皇帝的体力和精力就受到巨大的考验,在初代统治者去世后,后代们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环境因素,都造成他们无法与创业者相比肩,纵然碍于祖训,不敢明目张胆的变更制度,却也会从各种渠道寻求变通,随着而来的就是权力的再分配。
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外戚、后宫专政相比,宦官专权虽然历史悠久,臭名昭著,但其欺骗性更强。宦官们一般出生贫苦,从小净身入宫,没有社会根基,人际关系简单,明朝的宦官,许多从皇子幼年就陪伴左右,例如明晚期的大太监冯宝,就是万历皇帝的“大伴”,不仅常年随侍皇帝左右,还与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长期培养的默契,让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程度空前高涨。
站在皇帝的角度,宦官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不会有太多的权力野心,且他们完全听命于皇帝,即便有些宦官做出出格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人之常情,与大臣专权是两回事。英宗年间,曹吉祥豢养死士,培植私人武装,企图发动政变,被看做是明代一朝最严重的“宦官作乱”事件,但这些做法并没有引起明朝皇帝的警惕,在他们看来,太监永远是属于皇权的私人武装,纵然有些失控,不过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稍加手段,就能平息。这种下意识的放纵,让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大幅提升,许多宦官开始窃夺权力,进而影响朝政。
《明史·宦官列传》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嘉靖年间一个太监与人炫耀:昔日张穗入朝,我们要打恭,后来夏言入朝,我们平眼看他就可以了,现在严嵩入朝,见到我们要拱手。从官员对宦官的态度,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开始,宦官的权力地位猛涨,“ 虽首辅亦仰其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