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餐饮“平成三十年”的经验借鉴

2025-10-22 09:35  钛媒体APP

商业世界中最残酷的,并非突如其来的溃败,而是你一步步走向那个早已注定的结局。

当中国的"西贝们"在"高价"与"规模"的钢丝上艰难摇摆时,或许不曾意识到,这道看似无解的当代难题,早在三十年前的日本餐桌上,就已写好了标准答案。

贾国龙与他的西贝,所面对的,是同样的商业底层逻辑。历史从不重复,却总会押韵--日本餐饮业走过的"平成三十年",正是如今高悬于中国"西贝们"头顶的镜与鉴。

01 "平成食代"

1989年,日本"平成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像是接过"昭和幻梦"的最后一棒,这一年的GDP增长率定格在5.4%,像极了烟花绽放的最高点--此后三十年,再未企及。

也正是在1989年末,被称为"日本经济终极BOSS"、"泡沫刺客"的三重野康,登上了日本央行的王座。上任仅九个月,他连续三次加息,像精准戳破气球的孩子,安静地看着地产与资本市场的狂欢戛然而止。

与资产泡沫一同退潮的,是日本各行各业的"财富蒸发术"。从科技巨头到市井小店,无一幸免。银座的神豪们仿佛集体隐身,从东京到大阪的天空,都换了一副表情。

然而,在居民消费的废墟中,餐饮业却像一株倔强的野草,从水泥缝里探出了头。战后日本恩格尔系数一路下降,食品饮料消费占比从38.7%滑落到1990年的25.4%。而泡沫破裂后的十余年里,这一比例依然稳定在23%-25%--果然,人可以被剥夺很多,但不能被剥夺吃饭的权利。

图:日本二人以上每月家庭支出结构,来源:日本统计局,华创证券

从绝对值看,日本家庭每月食品支出从1992年的8.2万日元跌至2000年的7.4万日元。但比起其他消费的"跳崖式下跌",餐饮业堪称"泡沫时代的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