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顿巴斯平原的冬风里,炮火声比寒意更刺骨。红军城,这座乌克兰称其为波克罗夫斯克的小城,在一年多的拉锯中被碾成焦土,如今正被俄军从三面死死咬住。外界都在猜乌军是不是撑不住了,11月13日泽连斯基接受彭博社专访时的一句话,直接给战局定了调:"不会逼士兵为一片废墟送命"。
这位乌克兰总统首次明确赋予前线指挥官撤退权限,说"他们在一线最清楚,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代价太大"。这话听着是心疼士兵,往深了想,全是乌克兰在战争棋盘上的精准算计。
要搞懂这场拉锯的残酷,得先明白红军城为啥成了双方死磕的焦点。它不只是顿涅茨克东部的一个地理节点,更是顿巴斯煤炭工业的心脏,季米特洛夫煤矿就在城里,两条铁路干线和H-20公路在这交汇。
对乌军来说,这里是顿巴斯"堡垒群"的补给枢纽,斯拉维扬斯克等五座城市的物资全靠这条线输送;对俄军而言,拿下这里既能掐断乌军顿涅茨克集群的生命线,还能迂回包抄乌军的堡垒群侧后。俄方2022年9月就宣布吞并顿涅茨克,可一直没能完全掌控,红军城就是横在前面的最后一道坎。
现在的战场早就不是"攻城",是实打实的"绞肉"。乌克兰监测组织DeepState的开源地图标得清楚,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步步紧逼,到11月7日已经控制了城里大部分区域,留给乌军的只剩西北方向几公里宽的"危险走廊"。
俄媒11月15日更是放话,俄军已经掌控95%的区域,乌军主力被困在季米特洛夫煤矿周边。最近这几天,已有300到500名俄军士兵突入市区,每一条街道都得靠逐屋争夺,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的场面每天都在发生。

双方的兵力悬殊已经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俄军在这个方向下了血本,6月就集结了超过11万兵力,500辆坦克、700辆装甲车跟着推进,到10月兵力又增到近16万,第2、41、51集团军的主力全压在这。
他们还用上了热压弹系统和数百架中程无人机,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一开机,乌军的星链信号就被掐断,豹2坦克和西方无人机经常变成"睁眼瞎"。反观乌军这边,精锐的第155摩托化步兵旅原本有5800人,打下来逃兵加失踪少了近1700人,现在常出现"班长带着3个新兵守阵地"的情况,弹药缺口就没补上过,新兵轮换周期越拉越长。
这样的压力下,战场数据透着绝望。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11月13日的早报里写着,过去24小时,就红军城周边16个定居点,乌军硬生生扛住了81次进攻。算下来平均每小时3次多,士兵们抱着枪打盹都得睁一只眼。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天天放话"基辅的阵地一天比一天差",想靠舆论磨垮乌军的意志。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赶紧去前线视察,回来在社交平台澄清,说根本没有被包围,还在巩固阵地、保通补给线。两种说法对着干,可谁都清楚,这里的每分每秒都在死人。
泽连斯基11月13日在彭博社专访里的表态,算是给前线松了绑。他没绕弯子,直接说红军城局势"非常艰难",俄军把所有力气都砸在这了。
但他强调,撤不撤兵不用请示他,前线指挥官说了算,"他们脚踩在焦土上,比我清楚牺牲值不值"。这话里的门道,比表面听着深多了。

最直接的考量就是保人。乌克兰人口还不到俄罗斯的三分之一,每一名能打仗的士兵都是宝贝疙瘩。红军城现在除了煤矿和废墟,没什么能守的战略支点,硬拼下去就是把有生力量填进去,后续防线根本没人补。
之前马里乌波尔的教训已经够深刻,这次泽连斯基不想重蹈覆辙。把士兵保住,才能在顿巴斯其他防线跟俄军耗下去。
这步棋也破了俄军的信息战。俄方天天喊"马上拿下红军城",不是真的急着占废墟,是想给西方看。他们盼着西方觉得乌克兰要输,逼着泽连斯基签协议,把顿涅茨克让出来。
现在泽连斯基主动说"可以撤",反而显得乌克兰有底气、有战略弹性,俄方的舆论施压一下就没了力道。佩斯科夫再放狠话,听着都像虚张声势。
更深的盘算,是冲着未来的谈判去的。泽连斯基心里门儿清,俄军急着在红军城赢一场,就是想等美国大选有结果后,拿着战场胜利跟特朗普谈条件,逼乌克兰撤出整个顿巴斯,不光顿涅茨克,连卢甘斯克也得让。
他在专访里明说"我们不能放弃东乌克兰",因为退让从来换不来安宁,俄军占了一座城就会盯着下一座,没什么能约束他们。现在把撤退的主动权交给前线,既避免了无谓牺牲,又没丢防守的底线,未来谈判时手里的筹码才不会少。
红军城的战事,只是俄乌战场的一个切片。俄军除了在前线硬攻,还在背地里搞能源战。8月3号就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炸了顿涅茨克河上的铁路桥,那是乌军运输能源和物资的关键通道。

泽连斯基说俄军想在明年春天前把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打瘫,"他们知道没了能源,就没别的筹码了"。话虽这么说,他心里也清楚,俄军没那么大本事。红军城24小时击退81次进攻的战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乌军再难,也没到撑不住的地步。
现在的战局,说不上谁占绝对优势。俄军虽然控制了城里大部分区域,但每往前推一米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乌军补给线虽然危险,可"危险走廊"还没被完全掐断,瑟尔斯基也在想办法加固关键点位。
泽连斯基把撤退的权力给出去,不是认怂,是把战术决策权还给最懂战场的人。这种灵活性能让乌军少流血,也能让俄军的"人海战术"失效。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输赢早就不是看一座城的得失。泽连斯基的撤退授权,本质上是一种清醒,守住士兵的命,比守住一片废墟重要;保住长期抵抗的能力,比赢一场暂时的胜利重要。
红军城的炮火还没停,但乌克兰的抵抗逻辑已经变了。不再是硬拼硬扛,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跟俄军耗下去。
未来的日子里,红军城的控制权可能还会反复争夺。但泽连斯基的选择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乌克兰不会为没意义的牺牲买单,更不会放弃自己的领土。焦土之上,活着的人才能继续战斗,这或许就是这场残酷战争里,最真实也最清醒的生存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