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即便是刚需行业,也不可能完全免疫经济规律。只不过日本餐饮业面临的不是"生存危机",而是一场"身份转变":
变化一:和所有消费品一样,餐饮客单价在泡沫破裂后悄悄"瘦身",二十年间下降了约20%。这不是减肥,是现实所迫。
图:日本人均食费支出,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锦缎整理
变化二:饮食内容也悄悄"变心"。"内食"(在家做饭)和"外食"(外出就餐)双双缩水,而"中食"(快餐与便利店食品)逆势增长三倍--日本人似乎在用便利店的饭团,对抗整个时代的低迷。
图:日本餐饮市场规模变迁,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考虑到中食单价较低,如果以"热量摄入"计算,它的涨幅远不止三倍。你可以说这是老龄化、单身化、加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说到底,是时代教会了人们:快速填饱肚子,比慢慢享受生活更现实。
而从本质上看,这场"食之变"其实是一场"价格叛逃":1995年至千禧年,日本人均收入已开始下滑,但CPI却直到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才转负。人们对收入的敏感度远高于宏观数据,于是泡沫破裂前夕,出现了"在国内吃不起,就去夏威夷度假吃"的荒诞场景。
图:90年代日本人均收入(以美元计)及CPI增速,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留在国内的人呢?只能默默走向便利店,用更便宜、更快、更标准化的食物,安抚自己和时代的失落。
供给侧的故事则更富戏剧性。泡沫破裂后,银座、浅草、新宿一夜沉寂,但大多数餐饮从业者仍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冬天"。他们选择硬扛,直到发现春天不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