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孕做了结扎手术,怎么还会怀上?"去年引发热议的河南张先生结扎9个月后妻子意外怀孕事件,如今终于有了明确后续。经过医学鉴定、医患协商和第三方调解,这起因节育手术效果引发的纠纷,以医院承担部分责任并达成赔偿协议画上句号,也为类似情况提供了清晰的处理参考。

时间回到2024年初,已有两个孩子的张先生为减轻妻子避孕负担,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自愿接受了男性输精管结扎术。手术前,医生详细说明了手术风险,包括约1%的复通概率,夫妻双方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术后3个月复查时,精液检查显示"无精子",医生告知避孕成功,张先生一家彻底放下了顾虑。
转折发生在2024年10月,张先生的妻子迟迟没来月经,检查后竟被确诊怀孕6周。这个结果让全家陷入混乱:"复查明明说没问题,怎么还会受孕?"带着疑问,张先生找到手术医院讨说法,医院则以"结扎术存在正常失败概率"为由,认为无需承担责任,双方协商陷入僵局。
为弄清真相,张先生申请了医学鉴定。司法鉴定机构调取了手术记录、复查报告等资料,结合孕期推算和精液复查结果分析认为:张先生的输精管存在微小复通情况,这是导致妻子怀孕的直接原因。虽然结扎术本身有一定失败率,但医院在术后随访告知中,未明确提醒"即使复查正常,仍需在1年内注意避孕",存在告知义务履行不充分的问题。
鉴定结果出来后,在当地医调委的介入下,双方重新坐回谈判桌。医院承认在术后告知环节存在疏漏,张先生也认可结扎术并非100%绝对安全的医学常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医院一次性赔偿张先生一家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3.2万元,张先生的妻子则根据家庭情况,选择了终止妊娠。
"不是非要追责,就是想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这件事他也想提醒其他做节育手术的人,要重视术后随访和医生的完整建议。而涉事医院也对服务流程进行了整改,要求医生在术后告知中必须明确列出"复查后仍需注意的避孕周期"等关键信息,并提供书面告知材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专家邓姗介绍,无论是男性结扎还是女性输卵管结扎术,都存在约1%的失败概率,主要与术后组织再生、手术方式等因素相关。她提醒,接受节育手术后,除了按要求复查,还应遵循"术后1年内辅助避孕"的原则,避免因短期复通导致意外怀孕。
这起事件的解决,既明确了医患双方的责任边界,也普及了节育手术的医学常识。对于患者而言,术前充分了解风险、术后遵医嘱复查随访是关键;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规范告知流程、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避免纠纷的重要环节。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才能让节育手术真正成为安全可靠的避孕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