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餐饮“平成三十年”的经验借鉴(3)

2025-10-22 09:35  钛媒体APP

于是当趋势固化,千禧年前后餐饮业迎来一波"闭店潮",门店数从155万的峰值跌至140万左右。在需求仅微降1%-3%的背景下,供给侧却萎缩了近10%--这不是客人不吃,是饭店自己不玩了。

图:日本餐饮行业门店数量,来源:厚生劳动省,Choice金融客户端

此后,"抱团取暖"成为日本餐饮业最诚实的生存策略。

02 餐饮业的"不可能三角"

日本经济学家伊藤隆敏在《繁荣与停滞》中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战后日本经济问题的根源之一,可能是麦克阿瑟《反垄断法》执行得"太温柔"。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自古就有"抱团基因"。每当危机来临,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组成利益共同体。

尽管《反垄断法》表面上拆分了财阀,但经过三十年修修补补,日本又形成了"互相持股"的经连会体系--说白了,就是换了个马甲的抱团。

回到餐饮业:90年代末,虽然门店数量在减少,但在"共同体思维"驱动下,行业掀起一波横向并购潮。连锁化率和连锁门店数不降反升--仿佛在说:一个人走不远,一群人摔不惨。

图:日本连锁化率及连锁门店数量,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企业抱团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钱。于是上世纪末,日本餐饮企业迎来资本化浪潮:泉盛、元气寿司、罗森等纷纷上市。日本餐饮上市公司一度超过100家,一度成为全球之最,堪称"全球最会融资的胃"。

但餐饮业不是制造业,你要资本化,就得先"数字化"。说白了就是两件事:前台能算清楚,后台能标准化。

前台数字化,是把手工账本变成电子账本;后台标准化,是把厨师手艺变成微波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