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和孩子们平常都喜欢吃鱼,她觉得鱼肉营养价值高,其中还含有优质蛋白质,家里平均每周要吃两次鱼,她做的鱼每次都受到家里人的称赞。
不过,一次她在网上看到有文章称"有些鱼吃多了会致癌",瞬间心提到嗓子眼,然后就咨询了一个当医生的朋友。
朋友告诉她:"网上的文章、信息要科学对待,不能全信,有些根本没有科学依据。"那吃鱼到底有没有讲究?吃错鱼真的可能会致癌吗?
一、美国研究:鱼肉重金属超标,或增加皮肤癌风险?
鱼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健康且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之一,近年来却有不少传言称:鱼肉也不安全了,尤其是海洋污染、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鱼类等水产品可能也存在着重金属污染。
2022年6月,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癌症病因与控制》上的一项大型研究指出,鱼类吃多了,可能会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
该研究调查了491367名平均年龄为62岁的美国成人饮食数据,分析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吃炸鱼、非炸鱼和金枪鱼的频率和大小,结果发现:
每天平均食用42.8克鱼的人与每天平均食用3.2克鱼的人相比,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了22%;
平均每天摄入14.2克金枪鱼的人比平均每天摄入0.3克金枪鱼的人,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要高出20%;而平均每天摄入17.8克非油炸鱼的人比平均每天摄入0.3克非油炸鱼的人,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要高出18%。
研究人员推测吃鱼多了会增加黑色素瘤风险与砷、汞、多氯联苯等鱼类中的污染物有关,摄入的鱼类越多,那人体内这些污染物浓度越高,皮肤癌风险也就越高。
2022年发表在Chemosphere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三文鱼体内的多氯联苯含量要比鲱鱼、海鳟等常见海洋鱼更高,由于三文鱼是食肉鱼,经常吃肉加上高脂肪含量,导致这类鱼体内的多氯联苯含量更高。
我国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一项研究也指出,鱼类摄入的多氯联苯量竟然是红肉的20倍,尤其是海水鱼,重金属的含量比淡水鱼要高得多。
我国专家指出:体型大的鱼比体型小的鱼重金属含量更高,肉食鱼比草食鱼和杂食鱼重金属含量更高,年龄大的鱼比年龄小的鱼重金属含量更高。
二、这3种吃鱼方式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注意避开
大多数时候吃鱼都是健康的,但要注意吃鱼的方式也很关键,尤其是以下三种吃鱼的方式,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1、腌制咸鱼
腌制的咸鱼属于高盐食物,而且腌制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类致癌物亚硝酰胺类化合物,经常食用可能会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积累,增加胃癌、食道癌等癌症风险。
2、高温油炸的鱼
鱼类经过高温油炸不但会出现营养物质的流失,还可能会产生丙烯酰胺、杂环胺、苯并芘等致癌物,经常食用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3、淡水生鱼片
生鱼片中可能会有寄生虫卵,食用后可能会引发寄生虫感染,重则还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吸虫病、肝腹水、胆管炎、胆囊炎、肝癌等。
此外,鱼有两个部位要少吃或不吃。
1、鱼胆
鱼胆中含有鹅去氧胆酸、牛磺胆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钠、组胺、氢氰酸等成分,其中的胆酸与钾离子结合后会形成胆盐,进而破坏细胞膜;水溶性鲤醇硫酸钠进入机体内后可能会引发肾功能损害,组胺类物质则会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进而导致器官出血,甚至引发炎性改变。
2、鱼头
有些水域存在污染,会导致鱼体内的重金属有害物、病原微生物、农药等含量增加,而鱼头由于血管丰富、鱼油集中等,因此聚集的有害物更多。
三、吃鱼时记住这5点小细节,营养价值会翻倍
鱼肉由于味道鲜嫩、营养丰富深得人们的喜爱,但吃鱼一定要注意以下这些细节,以便获益最大化。
1、适量吃鱼,注意食物多样化
鱼肉虽好,但要注意适量,建议每周吃1-2次鱼即可,同时还要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及其他禽畜肉等,保证食物的多样化摄入。
2、红肉也要吃
很多人觉得猪牛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高,直接用鱼肉替代红肉,但其实鱼肉中铁元素含量不如猪肉、羊肉、牛肉等红肉,因此吃鱼肉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吃点红肉,互相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3、尽量不要选择鱼龄太大、体型太大的鱼
体型太大或鱼龄太大的鱼,可能体内重金属含量更高,尽量不要选择这类鱼来食用。
4、最好选择养殖鱼
养殖鱼和野生鱼的营养价值相差不多,但野生鱼生存环境可能存在污染,养殖鱼相对重金属污染少,因此最好选择养殖鱼。
5、选合适的烹调方式
安全吃鱼最好选择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尽量少选煎、炸、烤等高温烹饪方式,以免增加有毒物质产生风险。
鱼肉营养价值高,深得人们的喜欢,但要注意避免一些错误的吃鱼方式,以免增加健康风险。平常要少吃腌制鱼、油炸鱼、生鱼片等,还要注意吃鱼要适量,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