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邀请韩国被拒,王毅表态让韩方坐不住(5)

2025-08-10 14:08  头条

李在明拒绝访华邀请后,韩国新外长拨通了中国的电话,王毅外长强调8个字。那么,李在明为何缺席中国阅兵?王毅外长的表态,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近期以来,李在明是否访华,成了中韩外交中的一个敏感议题。有消息称,李在明婉拒参加中国"9·3"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消息指出,李在明在收到中方的邀请后,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不来。结合当前中韩美日之间的外交布局来看,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

首先,韩美和日韩领导人的会晤安排还未尘埃落定,李在明此时若先访华,势必会被美方解读为外交姿态偏离西方阵营。在韩美关系尚未稳固的背景下,这无疑会动摇美国对韩国新政府的信任。外交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致战略上的孤立,这是李在明无法承受的代价。

其次,韩国在外交上有一个惯常思维,那就是将对等对待视为原则。之前文在寅就是率先进行了访华,如今换届后的李在明团队可能认为,中方应"回访"。韩国的政界和媒体长期将外交礼节和次序看得很重,这种心理也影响了此次对是否出席阅兵活动的决策。

最后,还有一层算计,那就是10月韩国将在庆州主办APEC峰会,李在明政府可能希望以中国领导人是否赴韩为"筹码"。在此背景下,把9月访华作为交换条件。李在明不愿轻易亮牌,更不希望在对华外交上陷入被动。

但实际上,这样的推拉博弈根本没有太大的意义,中方对李在明是否出席纪念活动,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在意。一方面,从历史角度看,韩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抗战胜利国,甚至没有以独立身份参加战后安排;另一方面,中国这次邀请的国际嘉宾中,像普京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已经确认出席。李在明是否出席,并不会左右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更何况,韩国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如果因一次活动引发中韩外交冷却,那么受损最大的一定是韩国。中方不会去刻意追求某个特定国家来或者是不来,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对中国的此次活动重视还是不重视,中方都会用行动来进行回应。正是在这种外交背景下,7月28日,韩国新任外长赵显主动拨通了王毅外长的电话。赵显上任后,先是和日本外相通话,接着是中国和印度,再往后才是美方。这打破了韩国以往上任必先致电美方的传统。这种顺序的调整,不仅是外交节奏的变化,更是外交重点的微调。

在通话中,王毅外长指出,中韩应"共同反对脱钩断链"。这8个字,揭示了中方对当前中韩关系的核心关切。在美国加紧推进对华科技封锁、拉拢日韩打造"新冷战小圈子"的背景下,王毅外长的这句话既是提醒,也是一种对话姿态。中韩合作历来以互利共赢为基础,现在若被政治化力量所打断,那么只会破坏中韩的共同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外长还强调三点。一是政策稳定性,中方一贯对韩合作持积极态度,对韩政策稳定不变。中方同时也希望韩方能够投桃报李,不要因为自身的政权更替,或者外部干预压力,就轻易动摇对华外交路线。韩国在这方面的反复,已被国际社会多次诟病。只有外交政策保持高度的持续性,才能建立信任关系。

二是独立自主。中韩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被第三方操纵。这是对美韩同盟关系的一种善意的提醒:美韩合作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他人制衡中国的工具。

三是互惠互利。中韩之间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谁也离不开谁。尤其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波动频发的背景下,保持两国经济合作稳定才是正道。

赵显的回应也释放出积极信号,他表示韩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深化对华合作,推动两国自贸谈判和经贸联系。他也强调要加强历史认知与和平共识,在东北亚局势不断紧张的背景下,这样的立场当然值得关注。

当前,中韩关系虽有起伏,但仍处在可修复阶段,中国一向主张睦邻友好,坚持不干涉韩国内政,也不对其外交选边表态提出强制要求,但合作是需要相互信任和政治诚意。如果韩国继续在中美之间摇摆,或受制于第三方压力而不断调整政策,那自然会削弱其自身外交的独立性。

说到底,李在明政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认知和立场。只要立场清晰、方向明确,那么即便存在暂时的矛盾,也能通过沟通有效解决。关键在于,韩国是否有足够意愿走出"只盯美日"的惯有思维盲区,从而正视中国的战略价值,真正实现"多元外交"。因此,王毅外长这次提出的8个字,既是提醒,也是合作邀请。能否接得住,主动权现在在韩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