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则是通过 Hyperion 10 这样的技术样本,为所有玩家提供一套达到 L4 级标准的底层架构。无论是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是出行平台,都可以基于此快速构建自己的 Robotaxi 业务。
这种做法,极大地降低了行业门槛。一个区域性出行公司,或许没有能力像 Waymo 那样投入数十亿美元自研技术,但却可以基于英伟达的开放平台,结合本地化数据,快速推出服务。这无疑将极大地加速 Robotaxi 在全球范围的普及。
不过,英伟达的Hyperion 10,发布在一个微妙的时间点。
一方面,特斯拉的FSD正在北美快速推广,并计划在年底推进"无安全员"的Robotaxi测试;另一方面,奔驰、百度、Waymo等玩家也在各自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有观点认为,2025-2030年将是Robotaxi的爆发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亿美元。在这个关键节点,英伟达的入场,无疑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变数。
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确保不同车企、不同车型之间的系统兼容性?如何处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如何在开放生态与标准统一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是英伟达必须回答的问题。

十年自动驾驶长跑
任何宏大的生态蓝图,都非一日之功。英伟达能提出Hyperion 10这样的"交钥匙"方案,并剑指十万辆Robotaxi的宏伟目标,其背后是一场长达十年、历经起伏的技术长跑。
英伟达的自动驾驶之路,始于2015年。
当时,一个名为"计算机视觉"的20人小团队在英伟达内部成立,谁也不曾想到,这将成为英伟达未来最重要的业务方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