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家门口遇害家属追责物业

2025-11-26 13:42  头条

她只是开个门,就没命了。

去年6月成都一个小区,一位27岁的姑娘王某雅在自己家门口,被邻居梁某某当场捅了十刀,活生生地倒在了血泊中。

现在案子终于要开庭了,可让人气愤的是凶手被鉴定有精神分裂症,但王某雅的妈妈说得直白:"精神病不是杀人的挡箭牌!"

一个好端端的姑娘,说没就没了,这事到底该怎么算?

据极目新闻11月18日报道,这起命案并非毫无征兆。

王某雅不是第一个被梁某某敲门滋扰的人,也不是唯一一个感到不安的人,在案发前的几个月里,梁某某的行为已经引发了多位住户的警觉。

王某雅早就用手机拍下了梁某某在楼道反复敲门、喃喃自语的视频。

她没有抱怨,也没有冲突,只是默默记录,但她没想到,这段画面可能有一天会成为证据。

那段视频,如今成为检方提交的重要材料之一,它不仅记录了梁某某的行为模式,也揭示了她早已具备一定的敌意和攻击倾向。

2023年8月的时候,梁某某曾在中航城小区8栋1单元,深夜逐户敲门,扰乱居民,有人报警,警方到场之后,她不仅辱骂民警,对邻居出言不逊,还拒不配合调查。

最终,警方依法对梁某某出具了警告,但也就这么结束了。

没有强制送医,没有社区管控,没有精神健康干预,梁某某继续住在小区里,继续随身携带刀具、剪刀等器械,继续敲门、骚扰、游走。

2024年6月9日13时的时候,梁某某携带着刀具,在小区内再度无故敲门,最后她敲到了9栋1单元305号房,也就是王某雅的家。

王某雅察觉异常后,第一时间通知母亲,母亲联系了小区物业,保安黄某乾赶到现场试图劝离梁某某。

就在劝离过程中,王某雅打开房门,想当面质问梁某某为何反复扰民,可没想到,这道门一开,成了生死之门。

两人爆发激烈争执,梁某某突然冲上前,手中利器对准王某雅头面部、胸腹等要害部位连刺十刀。

王某雅奋力反抗,用门厅的陶瓷摆件砸向对方,但终因失血过多当场倒地,保安见状报警并拨打急救,120赶到之后,抢救无效死亡了。

短短几分钟,一条人命消失在了家门口。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梁某某被送往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司法鉴定,结论为:精神分裂症,案发时处于发病期,具"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王某雅母亲公开发声:"520个日夜的煎熬,终于等到开庭了,希望判处被告人死刑,精神分裂症不能成为逃避刑罚的借口。"

她的态度,代表了很多受害者家属的愤怒。

法律规定,严重精神病人在完全丧失辨识能力时,可以免除刑责,但本案中,梁某某是否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成了关键。

视频、邻里证词、过往警告记录,都显示她在案发前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与行为预谋。

社区居民也指出,梁某某每次滋扰、敲门都有针对性,并非无意识行为,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如何规避风险。

从2023年8月的警告,到2024年6月的杀人,梁某某的行为呈现明显升级趋势,但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社区干预,也没有医疗机构介入。

这也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基层精神疾病管理机制存在盲区。

根据《精神卫生法》,对有暴力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依法实施强制治疗。

但现实中,"危险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执行标准高,程序复杂。

在缺乏医疗证明、没有家属申报的情况下,街道、物业、警方都处于"看得见、管不了"的状态。

梁某某的家人是否知情?是否曾试图送医?目前尚无公开资料显示她有接受过精神治疗。

今年5月27日,本案原定在成都中院开庭了。

但因控辩双方均申请证人出庭,庭审被迫推迟,包括小区保安、物业人员、邻居等都将作为证人出庭,补充证言。

这也显示出了案件在取证上的复杂性,证人证言、视频资料、精神鉴定报告,将成为判定梁某某主观恶意的重要依据。

每一条证据,都是为王某雅争取的一寸正义。

王某雅是他们家的独生女,父亲早年就因病去世了,她从小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后来又赴海外留学。

只有母女两个人相依为命,原本以为可以一起走到老,可如今一切都停在了2024年6月9日13点。

11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从"成都女子家门口被害案"家属处获悉,该案将于11月20日开庭审理,后续结果还是等官方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