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破5万亿美元:黄仁勋要做的不只是AI还要接管方向盘

2025-10-31 09:33  钛媒体APP

图片来源:英伟达官网

在昨晚的华盛顿GTC大会现场,黄仁勋带来了英伟达迄今为止最接近"完全体"的自动驾驶平台: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 10。

过去十年,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角色,一直是一家"硬件供应商"。从早期的Drive PX系列,到后来的Xavier、Orin,再到去年发布的Thor芯片,它一直在向车企提供算力基础。

而这一次,英伟达不再满足于只做"卖铲子的人",而是要提供从芯片、传感器、开发工具、仿真平台到AI模型的一整套软硬件协同系统。

换句话说,英伟达正在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交钥匙工程"提供者。

不只是算力翻倍,更是生态闭环

Hyperion 10 的核心,是两颗通过NVLink-C2C互连的Thor芯片。单颗Thor在INT8精度下的算力超过1000TOPS,是上一代Atlan的两倍。

更重要的是,Thor支持"舱驾融合"--你可以将算力分配给座舱娱乐系统,也可以将全部2000TOPS投入自动驾驶任务。这种灵活性,让车企在功能定义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

而英伟达也首次在Hyperion 10中实现了"从仿真到实车"的闭环:在云端,DGX超级计算机使用DRIVE Sim生成高保真仿真数据,用于训练DRIVE AV模型;在车端,Hyperion 10的传感器数据与Thor芯片无缝对接。

这意味着,一家车企若想快速推出具备 L4 级能力的车型,它不再需要分别组建庞大的硬件集成、软件算法和数据训练团队,而是可以基于 Hyperion 10的参考架构,快速搭建起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

这正是英伟达试图在自动驾驶领域复制的"安卓模式"--通过提供一个标准化、开放且强大的底层平台,降低整个行业的技术门槛,从而吸引大量的生态伙伴入场,共同做大蛋糕。

此外,与 Hyperion 9相比,Hyperion 10的感知硬件进行了"瘦身",减少了2个激光雷达和8个超声波雷达。这一方面降低了整套系统的硬件成本和上车难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英伟达对自身感知算法自信的提升--用更少的传感器,实现同等甚至更优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