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藏"在发布会后的AI模型
如果说Hyperion 10是英伟达自动驾驶的"身体",那么昨晚低调发布的Alpamayo-R1(AR1)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脑"。
这是一个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英伟达将其定义为"模块化VLA架构",能够适配任何现成的视觉语言模型主干网络。
AR1的核心创新,在于它引入了"因果链"数据集,替代了传统大模型中常用的"思维链"方法。英伟达认为,思维链存在"行为描述含糊、表面推理、因果混淆"等缺陷,而因果链通过强制实施明确的因果结构,让模型的决策过程更加清晰可控。
效果如何?英伟达公布的数据显示:AR1在复杂场景下的轨迹规划性能提升了12%,近距离碰撞率减少25%,推理-动作一致性增强37%。
不过,AR1目前要满足车规级时延,还需要在RTX A6000 ProBlackwell级别的卡上运行--这张卡的INT8算力高达4000T,是Thor的6倍左右。
这或许也是英伟达没有在Keynote中重点宣传AR1的原因,它更像是一个技术储备,为未来的量产落地做准备。
Robotaxi:英伟达的"终极战场"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英伟达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2027年起部署10万辆Robotaxi。
这是一个极具野心的目标。要知道,目前全球最大的Robotaxi运营商Waymo,其车队规模也仅在千辆级别。
英伟达的底气来自哪里?
首先是合作伙伴网络。英伟达已宣布与Uber、奔驰、Stellantis、Lucid等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全球最大L4级自动驾驶车队"。
其次是其在数据层面的积累。截至2025年10月,英伟达的云端平台已积累超过500万小时的真实道路数据。
更重要的是,英伟达正在构建一个"安卓式"的Robotaxi生态。
当前的 Robotaxi 赛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封闭全栈模式。以 Waymo、特斯拉(自营车队)和百度 Apollo 为代表,从硬件、算法到运营全部自己掌控,技术壁垒高但复制成本极高。另一种是合作运营模式。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但合作深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