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所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把朝廷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法都列了出来:
明黜陟:北宋对待官员考核十分宽松,只要在任上不犯错,文武百官最少三年,最多五年就可以官升一级,这样一来国家官僚集团没了动力,反正只要不做事就行了,不做就不错。范仲淹对此要求以开考核的办法,升官不再只求无过,而是要结合地方成绩来考量,而对于世家子弟们则给出了时间的限制,不再是一求官就有,至少要等个三五年才行。
抑侥幸:这是专门针对前面的恩荫制度的,范仲淹规定以后地方的关系户要到任两年以上才能申请恩荫,中央大官只有每三年一次祭天大礼才能恩荫亲子一人,而且所举荐的人也不可以马上委以重任,要想入主中央机构,除了考试之外还要有担保人保荐才行,一旦"二世祖们"犯了错,保荐人们就得接受处罚。
精贡举:北宋的科举考试延续了唐朝,专考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对用兵、经济、理政等一概不考,就靠着死磕几本书就可以做高官,时间一长模式固化,官员只懂仁义而不知事情,所以北宋官员虽多(可以说是历代最多的),可实际上能人、会干事、敢办事的极少,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也不过分。范仲淹对此也提出了要扩大考试范围,任人以才不以儒,同时还有实名考试以便考官了解各人能人,避免舞弊情况发生等。
修武备:北宋采用强干弱枝的军事制度,将大量禁军塞在京城里,耗粮耗钱,而地方军队既少又弱,平时捉个贼、种下田还行,真要遇上辽、夏入侵,或是王伦、张海这样的规模的起义,根本就是一捆捆待收割的韭菜而已,无法承担各种护卫责任。范仲淹主张精简军队,在京城主养数万精锐,一年四分之三时间种田,四方之一时间练兵,就是两汉时期的屯田制和唐朝府兵制的一个初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