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61试射成功?美专家称其专打美国要害

2025-10-20 13:45  头条

东风61洲际导弹突然试射成功了?美国专家看后大为紧张,认定东风61的试射性能,要比中俄现有的洲际导弹强大得多,而且专打美国的要害弱点。

今年的胜利阅兵上,我军战略打击群当中的两个核导弹方队,给美国舆论的对华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中国一口气拿出4款全新的核导弹,这个装备发展更新的速度,核能力更新换代的水平,显然是超出美国人的预期的。

这其中最被美国防务界关注的,还是东风61这个之前从未有过蛛丝马迹的全新东西。毕竟惊雷1是一个本应该在2019年阅兵中,就登场受阅的装备,外界获悉到这款导弹也有很长时间了。

而巨浪3则是巨浪2基础上的增程改进型,东风31BJ与东风5C一眼也能看出,各自是什么东西改进而来。唯独东风61最为神秘,与东风四一使用相同底盘,发射筒外观也很难看出什么差别,却是一个全新的型号。

所以在阅兵之后,我军火箭军的任何试射与试验,都会被美国的防务专家与智库们,联系到东风61这款新导弹上去。

比如上月末,在华北上空的那次"异常天象",就也被美国人认为,是解放军对东风61所使用的新技术进行的关键性试射。

美国知名媒体《国家利益》杂志,刊登了一篇美国高级防务专家布兰登·韦切特撰写的文章,提出中国在上月末进行的洲际导弹试射,是针对美国核优势的关键一击,其中展现的性能特点,是美军当下的导弹防御能力所完全无法应对的。

这位美国高级专家提出,从当天导弹试射时,网络上出现的导弹划过夜空的视频,以及留下的轨迹云来看,这发导弹有非常明显的压低弹道,二级助推点火等特征,是很明显的高超音速导弹。

同时从中国公布的禁飞区来看,其从火箭军传统上的试验训练中心,飞向解放军洲际导弹试射时最常用的靶场,说明这是一发高超音速的洲际弹道导弹。

结合这两个特征,美国专家认为,这是一发东风61洲际导弹的试射,因为之前解放军的旧洲际导弹型号,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而这种导弹,对美国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美军当下全部的核导弹防御系统,不论是负责中段的海基标准3,负责陆基中远程拦截的GBI,还是负责末端拦截的萨德,都是为了应对传统的,使用抛物线弹道构型的弹道导弹设计的,其碰撞杀伤战斗部,无法在高超音速弹头高速滑翔的高度有效工作,制导系统也没有足够的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引导精度。

而美国的核自信,很大程度上就一方面依赖于自己大的多的核武库,另一方面依赖于反导系统,可以降低对手核反击的伤害。现在中国有了高超音速洲际导弹,能够直接突防美国的反导系统,进行高效的核反击,这极大的削弱了美国的核优势。

对于美国人关于9月末的异常天象事件当中,我军试射的是一发东风61洲际导弹的猜想,我们是不认可的。这大概是美国人在高超音速武器实用化领域,长期落后于中国之后,一种技术上自我恐慌的体现。

以至于将中国,将解放军描述为一种有"高超音速强迫症"的"高超神国",任何的新导弹装备,都一定采用了高超音速技术。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装备技术是为了需求服务的,装备的开发是要符合性价比思想的。一款成功的武器,必然是要用尽可能低的综合成本,去达成技战术任务需求。上月末的那一发导弹试射,从其弹道特征上来看,确实是一发高超音速导弹,从射程上看,即使不能满足我军对洲际导弹的射程定义,但也足够满足美军的洲导标准了。

但正因为其是一发射程大几千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所以基本不可能是东风61,因为这种纯粹技术奇迹的东西,是违背需求导向与性价比思想的基本原则的。高超音速洲际弹道导弹从技术上说,比传统洲际导弹先进吗?

那是毫无疑问的,滑翔跳跃带来的低弹道高度与机动性,极大的提升了突防能力,为了高超音速化而进行的高升阻比设计,又能极大的在同弹体的基础上,提升导弹的射程。

但将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化,不是毫无代价的,同样当量的核弹头,类乘波体构型相比传统构型,在体积上要大的多,在重量上也要重不少。

对洲际弹道导弹有限的弹头容积与投掷质量来说,就是同一发导弹携带的弹头数量,显著的降低。原本能携带3发65万吨弹头,换装高超音速后,就只剩单发了。

而我国的核战略核学说是什么?是最小核威慑,而不是"核实战-核制胜"。我国的核使用方针是什么?是不首先使用,而是核反击。换句话说,我们在需要使用核武器时,不是对等,可控,有限使用,逐步升级这种选项,而是如果美国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我们就会砸足够多的核弹头,到美国的各大城市里去。

对解放军来说,东风四一、东风61这样的,使用陆基机动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支柱。

对于二次核反击,以及依靠二次核反击能力确保的核威慑力来说,关键的是将更多的当量,在发起反击时,投掷到敌人的头上去。打击的重点,也主要是敌人的大型定居点、工业设施等为核心的目标。

用更多的弹头实现更大的大量,摧毁更多的城市与工厂,才有更好的核反击效果,才有更强的核威慑力。在这种任务之下,投掷质量是最重要的,而突防能力反之是没那么重要的。

当核战争进行到这种地步的时候,美国的战略反导能力,即使没有被完全消灭,也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用投掷质量,用弹头数量与当量,去换过剩的射程以及无关紧要的突防能力,显然是不划算的。

所以高超音速洲际导弹,不会选择五十吨级别的中型洲际弹搭载,这样很不划算,要不选择原本就只能携带单弹头的构型,这样提升突防能力,却不影响投掷能力。要不使用更低一级的中程或中远程导弹,使用类乘波体弹头提升射程,给它赋予洲际能力。再或者用更重型的,如萨尔马特那样的超重型洲际弹,携带多高超弹头。

即使要考虑核弹头的突防,全美国现在一共只有44个GBI拦截弹发射井,有44发拦截弹用于进行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而为这些拦截弹进行导弹预警跟踪与制导的大型雷达,则更加稀有。

这44发拦截弹当中,40发位于阿拉斯加,剩余4发位于加利福尼亚,解放军也不需要为了针对这些美军拦截弹,将所有洲际弹进行高超化,而是应当专门设计一些弹头,专门用于踹门行动,摧毁这些拦截井,为后续弹头开路。

实际上,我军也是这么做的,9月阅兵当中,核导弹第一方队打头的那个惊雷1,就使用了双锥体弹头,是一款实打实的高超音速导弹。

惊雷1通过轰6N挂载发射,就有六到八千公里的射程,携带单发影子弹头,打击美军的各反导设施。火箭军也有一款基于东风26规格弹体,换装类乘波体弹头的远程高超音速导弹,同样也具备类似的能力。

用几十发这种更廉价,更灵活的导弹,先解除美军的反导能力,而东风四一、61直接以多传统弹头形态发射,这才是正经的,为了进行核突防的核反击模式。而不是不顾成本的,将全部的洲际导弹进行高超音速化,只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不考虑是否真的有益。

9月末的那次异常天象,我们认为,就是火箭军那个东风二六弹体规格的两级弹,携带高超音速弹头进行的一次试射。

当然不是美专家所认为的东风61,而是东风二七或者其它什么型号,但这并不影响其对美国核力量体系的威慑,不影响核反击杀手锏的地位,也不影响东风61的威慑力。

当然,也不是说将东风61这种五十吨级中型机动洲际导弹,进行高超音速化,就毫无价值了,我们前面说的这些问题,是基于中国当下的核战略的判断。

但如果某一天,随着我们核力量的发展,我们的核战略发生了变化,不再停留在"最小核威慑-核反击"的范围内,而是开始追求在核实战当中,实现核制胜,那么就会有精确打击美军陆基弹道导弹发射井,精确打击美军靠岸核潜艇,精确打击核轰炸机加固机堡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需求,高超音速洲际弹,配合全导弹头,能够显著的提升命中精度,提升对发射井的杀伤效果,可以使用更少的弹头,高效的摧毁更多的发射井。在这种时候,中型陆基机动洲际导弹进行高超音速化,就有了足够的核实战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美国重建了自己的制造业,也重建了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并且有效的控制了军事工业成本。

从而在本土与阿拉斯加,布置了数以百计的,能够机动部署的,类似红旗29级别的拦截弹。那么像现在这样高超音速开路之后,传统多弹头反击的路线,确实就不具备高性价比与更高效能了,确实要每一个弹头都可以突防才行。

如果真的有以上两种情况,到那个时候,说不定东风61真的要进行高超音速化。但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里,显然都是很不现实的。所以美国专家的这个东风61高超论,大家就当是美国人陷入高超音速差距恐慌之后的,一种杞人忧天的体现,一笑了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