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本餐饮“平成三十年”的经验借鉴(6)

2025-10-22 09:35  钛媒体APP

04 世上难得两全法

我们最后划个重点:

泡沫破裂后,日本餐饮需求结构巨变:"中食"崛起,门店减少;

企业抱团→连锁化→数字化→资本化,用标准化换规模;

餐饮业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溢价、连锁化、美味难共存;

破局之路是二选一:要规模就平价,要溢价就别扩张。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的日本餐饮转型路径,大多围绕现今的大型连锁企业展开。这并不是说高端餐饮就无法抵御周期。事实上,东京至今仍是全球米其林餐厅最多的城市(共183家),而全球米其林餐厅数量前五的城市中,日本占了三位(东京、京都、大阪)。

日本高端餐饮的蓬勃发展有其文化逻辑。作为崇尚强者的民族,日本饮食文化最早受唐朝影响,天皇奉行佛教传统,在民间推行禁肉令。缺乏油脂摄入,使日本错过了宋代"炒"的烹饪革命,延续了"食本味"的传统。

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将学习对象转向当时的"文化高地"--法国,系统引进了西式摆盘、宫廷礼仪及乳制品,与本土料理融合,形成了注重礼仪和本味表达的"日式特征",恰好契合当代对高端餐饮的评判标准。

必须承认,日本高端餐饮发展得相当成功。只不过,所有高端品牌都没有追求规模化扩张,而是将核心放在"色、香、味、器、景"的极致呈现上。因此,日本餐饮在泡沫破裂后实际上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追逐资本规模的"平价线",一条修炼服务技艺的"溢价线"。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经验套用于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从每一个切面观察,都能看到中日产业界的深刻差异:

例如,我国食材自给率超过140%,而日本不足50%,这意味着我们的饮食多样性远高于日本;再如,中国大多数菜肴的烹饪离不开"火",而非仅追求食材本味;同时,我国目前个体餐饮占比仍超过90%,而日本已降至59%。

以上几点事实都表明,中国餐饮业的标准化本就困难重重。若在此背景下仍要同时追求"连锁化+高溢价",无异于挑战商业规律的极限。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预制菜总会引发舆论争议--因为总有企业试图走通那条"标准化溢价"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