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IRON机器人:不止“猫步”惊艳,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破局点在哪?(3)

2025-11-07 15:33  头条

1. 场景优先级:先易后难的务实选择

不同于"一步到位攻家庭场景"的激进思路,IRON采用"先商业→再工业→最后家庭"的路径:

商业场景(2026年率先落地):小鹏门店导览、商场导购、博物馆讲解等--这类场景交互相对标准化,环境温和,能快速验证"服务价值",同时积累用户交互数据;

工业场景(2026年中期切入):已在小鹏广州工厂承担P7+车型零部件组装,单日完成5000颗螺丝安装,精度±0.1mm;与宝钢合作探索巡检场景--工业场景对"效率与精度"的需求明确,付费意愿强,能快速实现商业闭环;

家庭场景(长期目标):待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后,再拓展至家务、照护等个性化场景--避免了"过早进入复杂场景导致用户体验翻车"的风险。

2. 成本与量产:产品规模化的生死线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成本是绕不开的坎。IRON给出了产品经理可借鉴的"降本逻辑":

当前研发成本约80万元,通过"车规级供应链复用+工艺优化",规模化后有望压至30万元以内;更关键的是,其高阶版本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较特斯拉Optimus预期低40%。这种"生态协同降本"的思路,远比单点技术突破更具可持续性。

量产规划同样清晰: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初期年产能2万台,中期提升至5万台--用"小批量验证+规模化迭代"的节奏,平衡了"技术完善度"与"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