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反叛"行为直接招致俄罗斯帝国对哥萨克酋长国的报复,在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击败瑞典和马泽帕之后,俄罗斯帝国便进一步大力削弱、践踏哥萨克--乌克兰政治实体。
波尔塔瓦战役,图片来源:historytoday.com
1764年,哥萨克酋长国和酋长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除,1775年,作为乌克兰独特政治实体象征的扎波罗热营(Запорожская Сечь)被叶卡捷琳娜二世直接下令夷为平地,作为政治实体的乌克兰自此暂时消失在了历史当中。
尽管作为政治实体的乌克兰消失了,但是在作为"民族监狱"的俄罗斯帝国之内,对乌克兰人的歧视和压迫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举例来说,由于主体来源于逃亡农奴、城市贫民和冒险家,乌克兰人被俄罗斯人视为"乡巴佬",更因为哥萨克人的特殊发型被俄罗斯人蔑称为"霍霍尔人"(Хохол,意为"一撮毛")。
由于俄罗斯帝国在乌克兰厉行农奴制,导致乌克兰农奴对俄罗斯地主恨之入骨,并以"莫斯科佬"(Москаль)回敬之。同时,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时,乌克兰人口占大多数的加利西亚地区(今乌克兰沃伦州、利沃夫州)被分给奥地利,使得奥地利乌克兰文化在不受到俄罗斯影响的情况下相对独立发展。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沙俄时期,乌克兰民族主义并没有被大俄罗斯主义"溶解"。进入19世纪,乌克兰民族主义同西方传入俄罗斯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精神以及反抗农奴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以塔拉斯·舍甫琴科为代表的一大批乌克兰知识分子对乌克兰文化的整理、发掘和再创造,虽然沙皇政府对包括乌克兰民族主义在内的乌克兰民族性进行毫不放松地打击,但乌克兰民族主义仍然在继续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特别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强专制统治、厉行俄罗斯化的政策导致俄国内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加利西亚地区的乌克兰人由于奥匈帝国相对宽松的统治而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活动的中心,乌克兰民族主义思潮被进一步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