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网上开始出现少量"必和必拓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传闻,但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媒体证实。事实上,这次国内推动的变局,根本不是为"省下200亿美元"那么简单,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在真正分出胜负之前,双方每一次妥协,都是在为下一场积蓄力量,根本不是短短几天就会结束的。
▲战斗才刚刚开始
国内这次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贸易,普遍被视为和澳大利亚资本的较量,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本土矿产巨头力拓,不仅先一步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被视为"中国铁矿供应底牌"的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就是力拓和中国矿业集团、几内亚政府联手开发。澳大利亚排名第三的福德士河集团,则刚在今年8月,拿到了一笔超过140亿人民币的贷款,是目前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程度最深的澳大利亚大型矿企。
▲澳大利亚也不得不接受被欧美剥削资源的现实
必和必拓背后其实站着欧美资本,作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在2022年之前,长期同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上市,英美背景非常浓郁。向必和必拓开火,就等于是向欧美主导的全球资源控制体系发声,本质上是在争夺全球大宗铁矿石交易的定价和主导权,急不来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推动了铁矿石贸易的"长协"定价机制问世,最核心的原则,是在前一年第四季度,定下新一年度的铁矿石离岸价格(即不计算海运等费用的价格)合约。到2008年前后,铁矿石供应失衡,"长协"定价机制实质性瓦解,进而演变成普氏铁矿石指数定价。
▲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当然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