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也便是《纵囚论》的主旨论点: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则直戳要害:死囚能一个不少地归狱,并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无可逃。
事实也是,贞观之治,法令严密,乡民之间,什伍连坐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粤,囚犯能往哪里逃?
因而,王夫之断言太宗纵囚,"必其诈也。"
而这也便是《纵囚论》的主旨论点: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则直戳要害:死囚能一个不少地归狱,并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无可逃。
事实也是,贞观之治,法令严密,乡民之间,什伍连坐相保,宗族亲戚比邻而处,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粤,囚犯能往哪里逃?
因而,王夫之断言太宗纵囚,"必其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