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要求,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文帝曹丕在临终之际,选择了四位托孤大臣,除了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还包含了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从官职上来看,曹丕留下的这三人,自然是和司马懿不相上下的。甚至可以说,曹真和曹休因为曹魏宗室的身份,无疑要比司马懿更加受到曹魏皇帝的信任。
至于相对低调的陈群,则是曹丕处理朝政的重要帮手。比如大家熟悉的"九品中正制",就出自陈群之手。对此,在笔者看来,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的设计,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对于司马懿来说,一旦有谋反的举动,不管是曹真、曹休,还是陈群,都将成为司马懿的重要对手,甚至会让司马懿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是,曹丕千算万算,却不会想到司马懿会是如此的长寿,乃至于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都在司马懿之前去世的。
二
至于曹真、曹休、陈群这三位托孤大臣,同样先于司马懿去世了,这成为司马懿能够篡夺曹魏大权的重要原因。就曹休来说,在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成为曹魏的大司马。在曹魏的武将官职中,大司马甚至要高于大将军,也即是曹魏武将之首了。太和二年(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曹休于是率领骑兵、步兵共计十万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在这场战役中,曹休轻敌冒进,曹军士卒前无无退路、后又追兵,惶恐之下陆续叛逃,曹休的人马几乎已经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