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无东山再起之力。虽然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然而项羽真的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亦或是还有自保之力吗?正如上图所示,垓下之战后西楚北部也将全部落入刘邦之手,偏居一隅的项羽又拿什么去东山再起,刘邦又岂会放虎归山,就算项羽渡过乌江,刘邦也必然会率大军追杀而至。从鸿沟议和再到垓下之战,从垓下突围再到乌江之畔,一直以来项羽都没有空闲时间考虑这个问题,一旦项羽想明白,恐怕很难不感到绝望。
2、已逐渐丧失军心民心。曾几何时,项羽在西楚简直就是一呼百应,不仅深得士兵拥戴,更是楚地百姓的英雄,然而垓下突围之后,他又经历了什么呢?先是自己率领的八百精锐,竟然大部逃散,要知道项羽率领的必然是最为信任的亲军精锐,这些士兵都途中逃散,说明军心已失。而在阴陵迷路之后,又被老农骗入了沼泽地,导致最终被追兵追上。经历这一系列变故,想必项羽也明白,自己已经失了军心民心,如今自己带出来的十万将士损失殆尽,即使返回江东,又能如何?这恐怕才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所在。
3、前后落差项羽难以接受。虽说在最后的战斗中,项羽仍然体现出了一往无前、勇猛无敌的气概,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壮呢?遥想当年,项羽麾下大军数十万,西入关中灭秦,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各地诸侯均要望其项背,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谁曾想不过数年而已,却被刘邦这个当年对自己卑躬屈膝的小人逼到如此境地,竟然要靠着一个亭长、一条破船而逃亡,这对一向自负无比的项羽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项羽从垓下突围,一路冲破重围到达乌江边,一路征战下来或许还没有这种感觉,可一旦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回想起这一路的遭遇,再加上乌江亭长的话,项羽恐怕真的是心灰意冷而"心死"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才会最终选择"自刎",宁死也不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