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个是真心为刘裕好的刘穆之。刘穆之的社会地位和之前身为平民的刘裕不相上下,虽然刘裕做了皇帝,但是他对刘裕并没有一点刻意而为的阿谀奉承,他对于刘裕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提醒与帮助,刘裕的某些举止一向简单粗俗,刘穆之就会对他的穿戴、举止行为一一进行指点;刘裕写字很难看,刘穆之就会提醒他把字写得大大的,隐藏自己的笨拙。而且刘穆之的这些提点都是在私底下提醒刘裕的,不会让刘裕感到十分的尴尬。
但是第二个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提点人,谢晦。举个例子,在北伐驻节彭城的时候,刘裕举行盛大的宴会,而在这个宴会上,他想展露一番自己的才艺,想改变一下自己的自身形象,于是便命令属下拿来笔墨纸砚,打算趁行作诗一首。但是谢会担心刘裕会献丑,丢人现眼,于是擅作主张,替刘裕作了一首诗: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遗憾的是,史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刘裕有没有因此感谢谢晦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想到,谢晦在众人面前擅作主张的代替皇帝写诗,这不是完全看轻刘裕,不给他面子吗?
所以说,两个截然不同的帮助,刘裕是更喜欢刘穆之的,也是在刘穆之身上,刘裕才有可能找到些许安慰吧!刘裕登基以后,感到非常的孤独,时常叹息道:刘穆之死后,人们看轻我!在刘穆之去世后,可以说,刘裕又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可想而知,他是有多孤独啊!正如一些史书记载:当时在廷之士,无有为裕心腹者,孤恃一机巧汰纵之刘穆之,而又死矣。
不管怎么说,刘裕是非常厉害的,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2年至公元420年的600年间里,无人能与刘裕相比,只是谁又无法明白到刘裕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