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内接连听闻逝者消息,总容易让人心头笼罩一层沉重。2025 年 10 月,仅两天时间,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物先后告别世界 -- 一位是探索宇宙规律的 103 岁科学巨匠,一位是用画笔为电影造梦的 78 岁艺术家,还有一位是 39 岁、在抗癌路上传递笑容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长度天差地别,却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让无数人在追忆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杨振宁:103 载科学路,终与宇宙和解
提起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人科学家之光" 是镌刻在公众记忆里的标签,而他提出的 "杨 - 米尔斯理论",更被视作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位 1922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老人,人生轨迹始终与科学探索紧密交织。早年他在西南联大度过求学时光 -- 那间坐落于昆明的简陋教室,昏黄的煤油灯映照着他伏案演算的身影,窗外的战火与动荡,反而让他更坚定地在物理世界寻找确定性。后来他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在粒子物理领域深耕,一步步靠近科学的核心。
1957 年,35 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之一。此后数十年,他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研究成果一次次推动人类对宇宙规律的认知边界。晚年的他,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受聘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每天清晨,他会准时出现在校园里,步伐虽缓却坚定,走进教室为学生们授课 --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的物理公式,偶尔还会分享自己求学时的趣事,鼓励年轻人 "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别怕走弯路"。
2025 年,杨振宁迎来 103 岁生日。生日当天,他的家中布置得简洁而温馨:客厅的窗户上悬挂着印有 "103" 字样的彩色气球,桌面摆放着学生们送来的鲜花与手写贺卡,字里行间满是敬意。彼时他并未出镜,只由妻子翁帆代为录制视频感谢大家的祝福 -- 这对相伴 21 年的夫妻,始终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态度,翁帆会细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陪他在庭院里散步、看报纸,两人的 "忘年恋" 曾打动无数人。更早之前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杨振宁现场挥毫泼墨,书写 "宁静致远" 四字,翁帆就站在他身旁,轻轻为他递上宣纸与墨汁,他抬头看向妻子时,笑着称她为 "达令",眼神里的温柔藏不住岁月的痕迹。
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生日会会成为他与亲友的最后告别。10 月 18 日,杨振宁在北京因病离世,这位探索了一辈子宇宙奥秘的老人,终于停下了脚步。他留下的,不仅是改变物理学界的科研成果,还有对科学的执着、对祖国的赤诚,以及一段跨越年龄的真挚情感。
德鲁・斯特赞:78 年画笔生涯,定格光影永恒
如果你曾被《星球大战》中史诗感十足的角色群像海报震撼,或是为《哈利・波特》里充满魔法氛围的场景海报心动,那么你大概率见过德鲁・斯特赞的作品。这位美国艺术家,用一辈子的时间,以画笔为电影造梦,共创作了150 多部电影海报,每一幅都带着独属于他的温度与质感。
德鲁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 "传统手绘" 的毕生坚守。在 AI 设计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很多设计师选择用软件快速完成作品,他却始终握着画笔,在画纸上一点点勾勒、上色。他曾在采访中说:"电影里的情感是流动的、鲜活的,只有用画笔一笔一画去捕捉,才能把这份鲜活传递给观众。" 为了还原《星球大战》中千年隼号的金属质感,他会反复调试颜料浓度,在画纸上叠加数十层色彩;为了呈现《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城堡在月光下的神秘氛围,他会在深夜独自观察建筑阴影的变化,将那些细微的光影差异精准呈现在海报上。
他的坚持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公开称赞:"德鲁的海报设计无人能及,他总能抓住电影最核心的情感,让观众光看海报,就想走进影院感受故事。" 对观众而言,德鲁的海报早已超越 "宣传品" 的属性 --《E.T. 外星人》海报中,男孩与外星人牵手飞向月球的画面,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侏罗纪公园》海报里,霸王龙的巨大身影与渺小人类形成的强烈对比,传递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很少有人知道,德鲁晚年一直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疾病让他的记忆逐渐模糊,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刚刚画过的线条,却没能让他放下画笔 -- 直到病情加重,手指无法再灵活握笔,他才不得不停下创作。当地时间 10 月 14 日,78 岁的德鲁・斯特赞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今,他设计的那些海报仍在影院、书店、影迷的收藏柜里流转,每一笔色彩、每一个线条,都在继续陪伴一代代观众,回忆光影里的美好与感动,永不褪色。
陈美英:39 年向阳而生,用笑容对抗苦难
与杨振宁、德鲁・斯特赞相比,陈美英只是一位普通的重庆女性,网友们更习惯叫她的网名 "柠檬"-- 这个名字,恰如她的人生态度,带着酸甜却向阳的韧性。39 岁的她,原本过着平淡的生活,却在几年前被确诊为 "三阴性乳腺癌"-- 这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癌症类型,确诊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却没有打垮她。
得知病情后,陈美英没有陷入绝望,反而开通了社交账号,以直播唱歌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抗癌历程。镜头前的她,总是扎着简单的马尾,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手里握着麦克风,唱起《阳光总在风雨后》《隐形的翅膀》等励志歌曲。她的歌声不算专业,却充满力量,很多同样身患癌症的病友在她的直播间里找到慰藉,有人留言说 "听到你唱歌,我觉得自己也能再坚持一下"。"我直播不光是为了筹医药费,更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我们可以一起扛过去。" 她曾在直播中这样说,眼神里满是坚定。
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直播间积累了一万多名粉丝,大家会在她化疗后留言 "加油",会分享自己的抗癌经验,甚至有人专门给她寄去家乡的特产。可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乐观而格外眷顾 --2025 年 6 月,复查结果显示,她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骨头上。疼痛开始频繁侵袭她的身体,有时连起身都变得困难,可她依旧尽量保持微笑,只是直播的频率渐渐降低。
她的好友后来回忆,那段时间的陈美英,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年幼的女儿,二是年迈的母亲。每次直播提到女儿,她的眼里都会闪着光,轻声说 "等妈妈好起来,就带你去游乐园坐旋转木马";说起母亲,她又会红了眼眶,低声念叨 "没能好好陪她逛街、吃饭"。9 月底,病情进一步加重,陈美英彻底下不了床,连抬手拿手机的力气都没有,可面对前来探望的朋友,她还是坦然地说:"我尽力了,不后悔。"
10 月 12 日,这位始终笑着对抗癌症的重庆大姐,永远闭上了眼睛。翻看她的社交账号,最后一条动态停留在 9 月初,内容是一段她坐在病床上唱歌的视频,配文 "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好身体,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是她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所有陌生人的温柔祝福。
如今,杨振宁的科研成果仍在推动物理学发展,德鲁・斯特赞的海报依旧陪伴影迷,陈美英的直播片段还在鼓励着抗癌路上的人。他们的人生或许走向了终点,可留下的温暖与力量,却会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成为照亮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