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找儿子继位而选择女儿呢?在父权结构下,这种状况更糟,因为女儿也不会姓武,女儿姓什么是由她的母亲嫁进什么人家来决定的,女儿继承更没有把握。如果一定要由武家人来继承,那剩下的选择就是从兄弟的儿子中去找。但武后身边的人明确反对这个方式,母子之间还有伦常约束,都无法保证儿子一旦立为太子会如何对待母后了,更何况侄子和姑姑这种关系能提供什么保障?
于是武则天终究还是将被废了的皇帝--庐陵王立为太子,这个做法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复唐"的势力,因为与其现在冒险抵抗武后皇权,发动政变推翻武后,还不如多点耐心,等到武后去世了,皇位自然落回唐朝李姓手中了。历史的事实是,不用等到武后去世,等到她衰老多病,大臣就表白了对于李唐的效忠态度,逼迫武后将皇位传给中宗,完成了李唐世系的延续。
不过李唐延续了,宫内权力安排问题并没有解决。经过了武后,皇后的地位与权力就变得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中宗即位,原本韦皇后所生的儿子应该是太子,但这个儿子却在小时候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人--他的祖母武后,因此被武后下令杀了,造成了韦后没有亲生儿子的问题,谁来当太子都因为和韦后没有亲子关系而产生紧张。
韦后和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最后演变到太子要领军发动政变,虽然政变在最后关头被中宗皇帝劝阻了,但韦后的危机感升到最高点,连带对中宗皇帝的不信任也升到最高点。韦后选择了和另一个在宫中有权力的女人--安乐公主结盟,下手毒杀了中宗皇帝,先是密不发丧,安排殇帝即位。谥号为"殇",表示这个皇帝很短命,殇帝不只早死,死时才20岁,而且他在位的时间很短,710年的六月初七即位,到六月二十四日就退位了。因为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连同太平公主发兵打入宫中,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重登皇帝大位。
初唐的特色就在于世系混乱,中宗先当了皇帝,又退下来当太子,而且中宗和睿宗都当过两次皇帝,是少见的"回锅皇帝"。到睿宗第二次当皇帝,情况还是没有稳定下来。打倒韦后之后,原本联手发难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之间又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冲突。于是太平公主就想方设法要哥哥睿宗废嫡,取消李隆基的太子身份。这很明显是从唐太宗延续下来的问题,皇族中的女性成员强力介入政争,而关键的太子角色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政争一直要到713年,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后不久,将太平公主赐死才得到解决,也才平息了从"玄武门之变"以来李家王朝内部的持续动乱斗争。
持续宗族内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得初唐在体制与建设的进展上,都远远不如隋代。一边是确立北朝制度,一边是传承自北朝的伦常脱序情况,这两线同时并进,而且后者明显地严重干扰延缓了前者的进度,这是初唐的特殊历史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