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4)

2024-01-30 06:22     霄林天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汪伪政府的成立

天皇本人也不愿意看到对华战争的扩大化,当然这并不是他热爱和平,而是担心日本陷入中国泥潭。

“淞沪会战”后,眼看中国战局逐渐扩大,华北、上海、青岛都有全面恶化的趋势,天皇感觉到十分担忧。他在8月18日垂询了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总长,表示“有无办法在集中兵力重点给予大的打击下,以我之光明态度导向光明,迅速收拾时局。就是说,有无使中国重新考虑的途径。”

可见即使是在“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方高层依然没有放弃“以战迫和”的战略构想。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日本海军的陆战部队十分有限

  • 必要时可以增派兵力、开辟其他战场,摧毁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

既然是“以战迫和”,“不扩大化战事”和“增兵”就并不矛盾。

增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威慑和恫吓,用局部占据的压倒性优势来摧毁中国方面的抗战意志。“不扩大派”的石原莞尔也在坚持“战事不扩大”主张的同时,支持在国内动员更多师团到中国,毕竟从日本本土动员部队到参战通常需要三周时间,必须确保中国战场有足够的威慑兵力。

同样的道理,陆海军也早早地为“第二战场”准备了机动兵力。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日军第三舰队的旗舰——“出云号”

海军方面早在华北事变的第二天,就明确了对华方针——将在台湾演习的第三舰队调回原地驻防,组建第一、第二“联合航空队”,准备好机动兵力伺机对华紧急出兵。

7月11日的“陆、海军关于在华北作战协定”中,在约束战事不超出平津一线的同时,准许为海军预留两个师团的兵力,以备青岛或上海的不时之需。

“淞沪会战”,真的是一次高明的“战略诱骗”吗?

日本陆军攻占青岛

“采取措施使中国丧失战斗意志,痛感坚持抗战之不利,然后光明正大地以最低条件造成和平结局。”——《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奉答垂询要旨》

“淞沪会战”爆发后,面对天皇极为忧心的垂询,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给出了这样的上奏。他们认为在华北、淞沪同时爆发战事的情况下,需要“两手抓、两手硬”,并充分利用日军在两地的不同优势,以闪电之势快速瓦解中国方面的抗战意志。

他们主张在上海方面利用海军的海空优势,对敌方空军实施“毁灭性打击”,并反复轰炸密布在这一区域的军事设施、军需工业、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动摇其上层建筑;在华北方面,则坚守平津一线,给主动出击的中央军造成巨大损耗,瓦解军队的士气。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