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东部作战不可避免,处于弱势的一方,理应变被动为主动,趁着日方在上海力量薄弱的机会先发制人。不然等日军在华东集结了重兵,中国的主力却在集中在华北,形势将更加危机。
这就是为何国民政府先调兵北上支援华北前线,中途又将这些部队改调往华东的原因。
“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 于开战之初, 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 无论如何, 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 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尔后直接沿海岸阻止敌之上陆, 并对登陆成功之敌, 决行攻击而歼灭之。”——《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
而且老蒋的意图早在1936年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就已经阐述的一清二楚,要趁着日军在上海方面处于薄弱状态,集中力量消灭日军在上海的立脚点,通过海岸线抵御日军可能的东部攻势。
德国方面在“华北事变”后试图调停中日
结语
当然,老蒋确实有一层高明的谋略,那就是通过“淞沪会战”来争取外交上的胜利。
日本高层发布的有关上海的作战方针中反复提及,上海方面的战事要全力避免“外交干涉”,而老蒋恰恰期盼外交干涉。上海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也是英法美等国的利益聚集地,在上海开战是最容易把这些国家拉下水的。
“淞沪会战”爆发仅五天后,英国驻日本大使就拜访了日本外务省,提议将上海作为中立地区。中国和日本可以同时从上海撤军,由英法美共同保护上海的日本侨民。这项提议其实是老蒋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上海的中立意味着日本很难以此为基点向西发起攻势。
中日战争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乘虚打击日本在上海的落脚点,甚至借此机会让西方列强给自己看守东方门户,不失为上上策。
弱国无外交,指望外交调停完全是徒劳无功
所以说“淞沪会战”根本称不上是高明的“战略诱骗”,老蒋实则是为了在发起全面抗战的同时保住自己在京沪杭的根本利益。只是他高估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也对列强的外交斡旋寄予过高的期望,最后反而加速了京沪杭的失陷。
参考文献:
- 《日本侵华战争》
-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 《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
- 《国民革命战史·抗日御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