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身先士卒,力挫吴军,足见诸葛亮昔年布防之慧眼。即便蜀汉已是强弩之末,诸葛亮遗阵仍令吴国锒铛入狻猊。毕竟,这支永安之师正是诸葛亮当年亲自培植的精锐,临危不乱的素养犹在。
这一役之后,孙权也不得不对以前的盟友心生敬重。若非罗宪等人挺身而出,蜀地恐怕早已为吴国所吞并了。
魏国回师封赏忠勇将士
邓艾攻陷成都后,蜀汉国运基本告终。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蜀汉将士临危不乱,誓死守疆。永安城的罗宪便是其中翘楚。
魏军凯旋而归,邓艾面对罗宪等顽强抵抗的蜀将,也不得不心生敬佩。在整理战后残局之时,邓艾上奏朝廷,赐予罗宪等人以安抚和重用。
邓艾的上疏措辞诚恳:"罗宪等人不仅武勇过人,且对国家忠心耿耿。即使所属蜀国已亡,仍秉持着护国的信念英勇抗争。此等忠勇将士,理应纳入吾军麾下,用其所长。"
当时刘禅虽已投降,但一些蜀汉将士仍未就范。如罗宪、费祎等人,即便官渡之战已尘埃落定,他们也未曾半途而废,而是暗自聚众自立。魏军为了彻底肃清隐患,也就不得不动之以情。
魏国司马昭得报后,也颇为赏识。他虽兵临蜀地,但毕竟只是战功,至于实际治理,仍需借助人才。面对罗宪等人的勇武操守,司马昭也不愿轻易浪费这些栋梁之才。因此,司马昭很快做出决定,下令以重赏徕降。
不久,一道诏书便传到了永安。诏书上写道:"关中已平,无需自伤。汝等朔方悍勇,体现忠义气节,本朝甚为敬重。不若束手就缚,朝廷将有重赏。"
面对魏军的诱降,罗宪等人虽一度犹疑,但最终仍是放下了屠刀。作为蜀汉臣子,他们已尽忠于国,如今已是身无长处。权衡之下,他们不得不选择低头臣服。
就这样,罗宪等人缄默入魏,并受到了命官重赏。这支精锐之师被封为武勇军,配置甲胄列阵,驻防各地。尽管已亡国离乡,但罗宪仍是秉持着诸葛亮当年的遗志,默默守护着这片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