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河南许昌那家大名鼎鼎的商超胖东来,一不小心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个叫"柴怼怼"的网红,在抖音上发了29条视频,一口咬定胖东来旗下的珠宝专柜在"和田玉销售上牟取暴利",还说"成本就几百块的玉石,他们能卖几千甚至上万",甚至公然质疑产品质量,说人家"以次充好"。这一番言论下,评论区一下子就被"奸商""割韭菜"这些负面标签给淹没了。好多网友也跟着瞎起哄:"以前还一个劲儿夸胖东来服务好,现在看来全是套路!""价格低都是装样子,卖珠宝才是他们赚大钱的门道!"
面对这来势汹汹的舆情,许昌市市场监管局魏都区分局反应那叫一个迅速,立马就对胖东来唯初珠宝近期的销售记录展开了详细核查。这一查,反倒证明了企业的清白。4177件和田玉商品,销售额达到2959万元,可平均毛利率却控制在20%以内,这可比珠宝行业普遍30%-50%的利润水平低多了。而且,随机抽查的13件商品,都有完整的进货凭证,还配有国家级鉴定证书,明码标价合规率那可是100%。就像监管人员在通报里说的:"数据不会骗人,企业的定价策略那是经得起仔细琢磨的。"
从上月初胖东来第一次发布侵权声明;到月底,就正式向许昌中院提起诉讼,指控"柴怼怼"商业诋毁,还侵犯了企业名誉权。近期创始人于东来公开表态:"要是就这么纵容网络上的造谣行为,那我宁愿关店,也绝不低头。"就在同一天,相关平台也行动起来,把那些涉事视频都下架了,还限制了账号权限,一场"企业维权战"就这么正式打响了。这剧情的大反转,让网友们都惊掉了下巴:"原来喊着别人暴利的人,才是在制造'舆论暴利'啊?""连监管都出面给企业证明了,那网红还在死撑着不松口?"
像这种剧情"反转再反转"的舆论大战,可不是个例。2018年,有个国产奶粉品牌,被境外博主诬陷说"添加激素",最后靠着检测报告和打官司,才把声誉给挽回来。当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碰到那些处心积虑"专业抹黑"的人,企业到底该怎么"破局"呢?咱们不妨先从一起20年前的"老字号维权案"说起……
"老字号酱油案"的争议,一碗酱油引发的"信任危机"
在2003年,南方有个传承百年的酱油老字号,叫"味某鲜",突然就被某个美食博主写文章指责"用工业盐生产酱油,把消费者都给吃中毒了"。文章里还配了图,图里有个"患者"举着医院诊断书,咬牙切齿地痛斥"老字号变味儿了"。这文章一出来,评论区瞬间就被"再也不买""老字号堕落了"这些声音给淹没了。可实际上呢,当地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就去抽检了,结果发现该企业生产流程完全符合规定,所谓的"中毒事件",不过是竞争对手雇了演员来伪造的。但这舆论一旦发酵起来,后果可太严重了,企业月销售额暴跌60%,线下门店也一家接一家地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