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时之后,美俄态度依旧
从特朗普一贯的风格来看,"达成交易"永远是最终目标。停火不是目的,取消俄乌冲突对美国全球布局的不确定性才是关键。而通过这次向俄罗斯"放风"、"下通牒"、"派使节",特朗普试图用最小的外交成本换来最大的话语权。
根据多家西方媒体援引克里姆林宫内部消息,这次普京与威特科夫的三小时会谈中,双方重点探讨的是一种局部"空中停火协议"的可能性。
所谓空中停火,就是在特定区域,乌克兰与俄罗斯双方暂停使用无人机、导弹或空袭武器。这个方案并不涉及地面部队的重新部署,也不涉及领土让渡,因此对俄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非战略性退让"。
而对美方来说,只要局势降温,特朗普就可以对国内舆论交代,"我让他们停火了"。
乌克兰是否愿意配合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泽连斯基政府此前多次表态,不接受任何"临时停火"或"阶段性妥协",担心俄罗斯借机调整部署、积蓄力量。
对于俄罗斯来说,空中停火虽然不影响整体攻势,但可能会限制其在乌军纵深地区的打击能力。这就意味着,俄方必须在短期战术与长期战略之间做出权衡。尤其是当前乌军在无人机反击方面逐步增强,俄军若暂缓空中打击,可能会失去部分主动。
从这点看,特朗普与普京都在向一个共识靠拢:不求一次解决全部问题,但求为下一步博弈争取空间。空中停火,或许不会让战争结束,但可能成为双方"各退一步"的第一步。
战争还在继续,谈判也在进行,真正的转折点,还远远没有到来。而所谓的台阶,只是让这场对抗暂时换了个节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