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照”流出?许超医生紧急回应:假的

2025-11-28 14:12  头条

11月27日,许超在社交平台直接辟谣:网上所有关于他的"艳照"都是假的,黑色"透视装"对镜自拍等内容均为P图以假乱真

那天傍晚我在地铁里刷到这条消息,屏幕里是一张模糊的镜面自拍截图,评论区还挂着"这个是真像,差点当真了"

许超本人很快回了一句:"谁知道以后还会出来什么样的"

这句像叹气,也像提醒

说白了,真假只隔一层屏幕,侥幸心态才是真危险

许超是谁?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靠"零帧起手"式的直球科普走红

他的视频一开口就切入主题,不绕弯不羞答答,既让很多人涨了知识,也让不少人"在电梯里点开差点社死"

别看镜头前风风火火,镜头外他接住的是别人最私密的焦虑

他在上海外滩大会上说过,每天后台能收上百条咨询,遇上七夕这种日子,单日最高收到上百张私密照片,"有点看不过来"

这个细节我记到现在--你能感到那份被投递过来的信任,也感到脆弱

公众交出的信任,不能被一张P图拿去当筹码

更扎心的是,许超并不是孤例

演员温峥嵘曾在央视法治节目里讲过,自己被AI换脸,"同一时间在多个直播间直播"

从一线顶流到翻红老戏骨,再到奥运冠军,只要脸有辨识度,就可能被做成"数字李鬼"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仿冒账号的粉丝量从几百、几千到数十万不等,已经形成金字塔式的灰色流量生态

换句话说

灰色流量不是小打小闹,而是有人在流水化运作的生意

评论区里,普通人的直观反应很一致--"太可怕了"

有人问"为啥要给人家P这种照片啊?"

也有人说"这种造谣成本太低了"

我理解这种无力感,因为什么都没做,你的脸、你的名誉,可能就被陌生人拿去拧成另一种叙事

更何况,这次到底是传统P图还是AI合成,尚未被证实,连工具都成了雾里看花

法律层面其实并不空白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提醒

"未经授权利用AI技术生成他人人脸形象,构成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也可能侵犯肖像权、名誉权"

如果拿来直播带货

"营造名人推荐假象,符合虚假广告的认定,还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

监管也在动

中央网信办本月中旬通报

已累计清理AI仿冒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

并督促平台集中整治

这组数字的意思很直白:问题普遍、清理在进行,但还远没到可以松口气的时候

回到许超这件事,眼下几个关键点仍不清楚:是谁最初发布,出于什么目的,是为引流博眼球还是恶意抹黑;

到底是否使用了AI换脸或深度合成

多位知情者都强调,线索来源多来自网络传播,暂难以坐实,这意味着公众更需要"先按怀疑论"去看待转发按钮

一旦被你手快点了"分享",你就可能成为谣言链条的一环

从现实出发,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

不信不传不扩散,看到类似内容优先找源、看时间、核账号认证,无法核实就举报

第二,平台得把该上的技术上起来

比如更强的图像溯源与指纹水印、更严格的人脸合成识别提醒、更醒目的账号仿冒告警,让"真伪"在第一眼就有分界线

第三,我赞同许超之前的倡议--

为真实需求服务的AI识别功能该开放就开放

比如针对医患沟通中的私密图片,建立合规的自动识别与脱敏通道,既保护隐私,也减少人工暴露

说到底,技术的刀口在哪里,由谁来握,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有人或许会问,这种事关乎明星、网红,与我何干?

别忘了,今天是公众人物,明天可能就是一张"看着像你"的陌生头像

在影像无处不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人都在被动留下"可被训练的痕迹"

保护影像权,不只是替名人发声,也是替未来的自己留条后路

这次舆情之下,还有个值得注意的心理层面

许多用户把信任给了"会说人话"的科普者,把羞于启齿的问题悄悄塞进私信

一旦这些人的形象被污损,不只是某个账号的名誉塌了,连同一类公共服务的信誉也要遭殃

说白了,伤害个体最省事,却拖累了群体的获得感,这才是最亏的地方

接下来怎么走,节奏可以预判:平台会不会在28日左右给出更清晰的处置进度?

是否有部门在随后介入、通报?

一旦清理开始,传播路径和始作俑者的线索可能浮出水面,也可能再一次"断在平台外",这正是取证的痛点

与此同时,其他相似受害人是否会跟进发声,形成集体议题,也值得观察

我还是想把话说得更直一点:别把"看热闹"当成成本为零的娱乐

因为每一次轻率转发,都在逼迫平台把有限的审核资源从"真实问题"上挪走

而平台与技术方,也别把"识别难"当挡箭牌

业务边界画清楚、模型训练标注更规范、风控阈值更灵敏,才是对用户的正面回应

最后,许超那句"谁知道以后还会出来什么样的",听着让人不安,但不是没办法

只要平台的识别与追责链条跑得足够快,谣言的传播路径就会变得越来越短

愿这次的"火速回应"不只是一次临时止损

而是推动一次面向所有人的影像权保护再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