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轰动整个物理界,更凭借《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研究,与李政道先生一起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其事迹和精神也更值得大众了解与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是葛墨林与杨振宁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对他而言,杨先生不仅指导学术理论及科研方面,也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与感受。本文是孙昌璞院士为贺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所作,现经孙昌璞院士本人授权在此发布,以飨读者。
一
幸运多顾我,初识大先生
1987年,我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去吉林大学听葛墨林老师关于"经典杨-Mills 场理论"的系列讲座,第一次见到了我后来的博士论文导师葛墨林老师。讲座结束后,葛老师请我帮他把"经典杨-Mills 场理论"讲义整理成书。为此,我阅读了包括杨振宁和 Mills那篇经典在内的近二十余篇关于规范场的文章,并推导了大部分内容,后来葛老师邀请谷超豪先生加入进来,花了两年时间合作完成了《经典杨-Mills 场理论》一书的初稿(即将出版)。通过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我初步领略了杨振宁先生关于"物理学与美" 的科学思想。
1989年秋天,我来到南开数学研究所葛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杨-巴斯特可积系统的研究。在葛老师指导下,我与刘旭峰、薛康等同学合作,成功地用量子群(代数)不可分解表示构造了杨-巴斯特方程的新解。也许因为这个小小的成绩,我被选为杨先生和葛老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当杨先生和葛老师的名字同时出现在我博士论文封面上时,我自然有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图1)。
图1 左:孙昌璞(左一)与杨振宁先生和葛墨林先生(右一)的合影;右:孙昌璞博士学位论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