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葡萄酒商纳闷:咋回事,中国人不爱喝酒了么

2025-11-26 14: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齐倩】

"欧洲葡萄酒正被搁置在货架上,不再受中国消费者青睐。"11月26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刊文称,欧洲生产商近来察觉,长期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葡萄酒遇到了麻烦--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酒类需求减少,欧洲品牌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疫情后,中国酒类市场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中国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所谓欧洲"高端品牌",而是更注重口感和性价比。与此同时,新疆和宁夏葡萄酒迅速崛起,挤压外国品牌市场。

对此,一家法国酒庄的出口区域经理坦言,中国人不是不爱喝了,而是"更懂葡萄酒"了。

居住在上海的30岁猎头马歇尔·苏(Marshall Su)一直是葡萄酒爱好者。如今,他更喜欢在家里开一瓶酒,而不是在高档西餐厅点酒。他说:"这比外出喝酒便宜。"

报道称,这并非个例。当前,中国消费者正减少饮酒,或转向更实惠品牌,并在网上购物平台上寻找折扣酒品。这一趋势给全球葡萄酒商带来麻烦,尤其是长期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欧洲生产商。就在几年前,中国葡萄酒市场蓬勃发展,出口商觉得在该国"任何产品、任何价格"都能卖出去。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4月发布的报告,全球葡萄酒消费量自疫情以来大幅下降,2024年估计为214亿升,这是自1961年以来最低的总量。

其中,中国市场的转变引人注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进口量在2017年达到约5.52亿升的峰值后,进入长期下降期。去年,进口量仅略超1.65亿升,不到七年前总量的30%。数据还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葡萄酒进口量和价值同比均呈下降趋势,需求似乎仍在持续下滑。

欧洲葡萄酒需求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据中国海关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葡萄酒价值同比分别下降19.7%、12.8%和26.9%。同期总体进口下降了3.4%。

《南华早报》制图

11月初,在中国香港举办的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博览会上,中国对葡萄酒需求的减少成为热门话题。欧洲和澳大利亚葡萄酒生产商表示,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价、品质和分销策略,以留住客户。

意大利食品和葡萄酒品牌Madeit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帕斯夸莱·瓦伦蒂诺(Pasquale Valentino)表示,现在销售额下降,中国消费者趋向更年轻、更节俭,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寻找优惠。他透露,该公司正试图通过转向在线广告和提供大幅折扣来适应市场。

参加博览会的分析师和供应商表示,中国葡萄酒类市场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现在,年轻饮酒者对葡萄酒越来越感兴趣,但他们更喜欢价格更实惠、口感较甜的选择。他们也更愿意货比三家寻找优惠。

报道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饮酒者也变得更加挑剔。上海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王泰林(Wang Tailin,音译)几乎每晚在家喝葡萄酒。但他注重性价比,会通过专业网站寻找最佳优惠。

法国酒庄Maison Le Star同样遇到难题。该公司出口区域经理马蒂亚斯·圣马克(Mathias Saint-Marc)表示,人们减少了外出饮酒的兴趣,这使得公司更难以高利润销售。他说:"疫情前,你可以以任何价格向中国卖任何东西。也许因为疫情,人们有时间在家探索葡萄酒……他们可能更懂葡萄酒了。"

对于西班牙家族经营的Castano葡萄园的出口总监丹尼尔·卡斯塔诺(Daniel Castano)来说,这一形势可能带来机会,因为西班牙葡萄酒"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通常比法国或意大利的同类产品售价更低。

宁夏产葡萄酒在香港博览会参展 《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提到,海外葡萄酒生产商还面临中国品牌在市场上日益增强的竞争。

在博览会上,香港本地贸易公司蜻蜓国际集团带来了来自新疆地区的十几种葡萄酒和饮料品牌,获得了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买家的订单。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新疆拥有种植酿酒葡萄的绝佳条件--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和非常优质的果实。"

"海外买家的反馈非常积极,他们称赞新疆葡萄酒的高品质,"这名负责人见证了中国国产智能手机行业的崛起,并称"我相信中国葡萄酒行业可以复制同样的成功故事。"

更让外国品牌焦虑的是,中国葡萄酒生产商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正将目光投向海外。而这可能会稀释欧洲和澳大利亚葡萄酒生产商在海外的利润。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大陆葡萄酒出口量飙升至252万升,同比增长118%。其中约62.9%的出口流向香港地区,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哈萨克斯坦也是主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