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受阻只是一朵“小浪花”,代价波兰能承受吗?(3)

2025-09-24 17:21  头条

中欧班列的两条主力线路均依赖前苏联境内的铁路线,都要经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

下面让我们以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地缘经济事件。

自十六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霸权始终是这个星球的主导力量,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了海洋联盟建立的全球体系之中。

可亚欧大陆毕竟太过辽阔,海洋霸权最多也只能占领印度,难以深入大陆腹地并持久控制大陆的心脏地带(美国在霸权鼎盛期间尝试过控制阿富汗,坚持了二十年,2021年选择退出)。

于是以沙俄为代表的陆权国家在17世纪后逐步崛起,至苏联时期达到全盛,形成与海洋联盟并列的两大阵营。

根据一些地缘学者的讲法,沙俄帝国具有向海洋"呼吸"的属性--往小处讲,俄国热衷于征服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海参崴等战略港口;往大处讲,沙俄必须寻找亚欧大陆沿海地带的某个强权结盟,以此形成与海洋联盟的均势。

历史上,俄国曾先后与法国(一战)、德国(二战前期)、中国(1949~1959,2014至今)和印度(1971~1991)形成过结盟或准结盟关系,其中效果最好的是苏德联盟与中苏联盟。

早在1904年,麦德金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时就曾特别提到:俄国是雄踞于亚欧大陆枢纽的国家,枢纽国家有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的倾向,当它与德国结盟时,会扭转海权与陆权国家的力量对比。

麦德金的上述观点后来被西方战略界、尤其是美国战略界概括为一句名言:当陆权联盟的边界扩展到欧洲,欧洲选择在陆权联盟和美国之间保持中立时,美国将成为游离于"世界岛"之外的一个孤岛。

一位法国学者曾这样描绘道:

"未来的某一天,欧洲将只是亚欧大陆尽头的一个半岛,在经济上高度融合并依赖于中国,而美国则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岛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漂浮。

中国设想的洲际经济走廊将改变全球景观,把战略和商业的中心从海洋转移到亚欧大陆,这会削弱美国的海军优势,加剧欧洲内部在亚洲政策问题上的分歧,同时激化欧美之间的商业竞争。

如果欧洲进一步转向亚洲而不是大西洋,如果中国成功把自己和俄罗斯、中亚、中东和东欧紧密连接起来,那么美国可能不得不大幅度改变它对这些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