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2日的股东大会谈到人才培养时,董明珠称,公司不以年龄和资历衡量人才的能力。"你哪怕今年90岁,要能干我也可以用你。你今年20岁,优秀我可以用你。"她称,关键在于思想、精神要保持年轻化。
无论是近年来首次营收下滑、陷入"掉队争议"的业绩数据,还是人事上董明珠的半交棒信号、少壮派崛起,可能都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格力电器不会平静,甚至一场巨变即将来临。
争议言论
在释出"半交棒"猜想信号同时,最近董明珠让自己和格力都陷入了舆论的风暴眼。
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的两句话,一句关于电动汽车安全,一句关于用人标准,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
先说电动汽车安全那事儿。董明珠为了证明格力的实力,直接点名小米:"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等着看小米的反应,结果最先"打脸"董明珠的,是格力自己的黑历史。
有媒体翻出2023年1月30日三亚消防的通报,当时集中停放等待法拍的"格力钛"新能源客车起火,80辆车里67辆被焚毁。网友们纷纷调侃:"没在北京烧,但在海南烧了"。这场面,着实有些尴尬。
如果说电动汽车安全言论只是被吐槽,那董明珠"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言论,直接引发了一场舆论地震。她给出的理由是"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所以干脆保守选择在国内高校培养人才。这种给整个群体贴标签的做法,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
《新京报》直言这言论"背离常识",和明星企业掌门人的格局不匹配;《经济观察报》则说董明珠的"间谍论"让人害怕,还指出这是企业发展有困境和焦虑的表现。
知名媒体人胡锡进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直接要求董明珠道歉。他说得很清楚,董明珠作为公众人物,说话得谨慎,不能拿"快人快语"当挡箭牌。这言论不仅损害了海归群体的声誉,还可能违反《劳动法》里的平等就业权,更是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对着干。
董明珠这番"海归"言论争议这么大,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格力对科技的保守态度。
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重要。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年海归求职者里,78%都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战略新兴领域。这些人不仅有国际化的视野,还带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给企业带来全新的思维和技术。
看看华为就知道了。华为在欧洲建了16个研究所,通过吸纳海归人才,整合全球的技术资源。相比之下,格力在董明珠这种用人态度下,在跨境技术合作、国际标准制定这些方面,难免会落后一步,国际化的步伐也会被拖累。
再看各地的人才政策,深圳的"孔雀计划"、上海的"浦江人才计划",都在拼命吸引海外人才。格力这么一搞,在人才竞争里很可能就处于下风,以后想吸引优秀的海归人才,怕是难上加难。
其实,格力这几年在研发上没少砸钱。
2024年财报显示,它有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专利申请更是超过12万件。但尴尬的是,除了空调,这些研发投入对业绩的贡献并不明显,多元化转型也没看到什么成果。
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格力在人才战略上的保守,是不是正在慢慢拖后腿?
2024年财报出炉后,营收规模和资本市场上的掉队,可能会导致这种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