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层面,上述人士表示,可通过联合开发、数据共享与当前Deep Seek等AI大模型深度绑定,例如定制化模型训练或场景化工具包,逐步实现从投保到理赔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
不过,该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指出,不可忽视的是在技术与业务融合过程中需要高昂的研发与实施成本,要特别关注客户隐私保护以及各公司面临的AI人才缺口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保险公司需要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持续投入和跨部门协作,确保AI的应用效果及可持续价值,也许监管部门指导监督各公司正确使用AI能力。"
保障向科技领域拓维:科技保险赋能AI、先导产业
财联社记者调查发现,在保险公司业务端,新一轮的AI大模型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启,DeepSeek的崛起,也给保险行业带来新的思考。"除了聚焦经营模式数字化升级外,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崛起,也为保险保障主业拓展方向添加了信心,保险机构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保险赋能AI发展,成为助力人工智能、加强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后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财联社记者指出,"发达国家在科技保险产品开发最新的重点方向,正往保障信息科技、芯片制造等领域及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应用过程中的数据泄露、算法错误等风险方向发展。"
"作为分散风险的有效市场机制,保险是科创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的风险不同,亟须多元化保险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保障。"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在监管引导下,保险行业近年来已着重加强科技产业、先导产业和创新机构的保险保障。财联社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以上海当地的科技保险为例,2024年伴随科技产业发展,科技保险也快速发展。2023年上海财险业共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万亿元。财联社记者从上海金融监管局获悉,2024年,上海财险业实现科技保险保费收入50.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25万亿元。
《上海科技保险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中也显示,2024年,上海保险业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以及其他基础风险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5万亿元,为各类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4.5万亿元。同时,特色保险涵盖集成电路专属保险、生物医药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等领域,并且陆续推出行业多个"首单""首批"。
值得关注的是,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是,我国保险业在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科技领域和先导产业,科技保险也在探索服务周期保驾护航。财联社记者从众安保险获悉,目前该公司正在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服务商合作,聚焦大物流领域的无人车智能驾驶场景,为港口、铁路枢纽、陆港、空港、工厂的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提供企业研发设备财产保险、研发设备测试期责任保险产品服务,初期合作16辆。
"不过,目前,科技保险占财险比例仍较低,尽管发展空间巨大,但呈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有行业人士坦言。数据显示,2024年1-8月,我国科技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388亿元,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等活动提供了超过7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但这仅占2024年前8月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648亿元的约4%。
对此,上海金融监管局表示,通过扩大科技保险"朋友圈",持续提升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增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保险科技的应用能力。
"逐步建立分行业、分阶段的风险数据库,借助数智技术克服科技风险保障中由于历史经验数据不足、缺乏大量独立同质风险单位等因素导致的可保性难题。"上海金融监管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