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资料图)
从经济数据来看,欧盟现在确实有底气跟美国叫板。这种复苏势头给了欧盟谈判的筹码。但风险也很明显--一旦贸易战全面爆发,德国的汽车、法国的航空、爱尔兰的医药这些支柱产业都会受到冲击。美国很可能会针对这些行业实施报复性关税。
美日达成的15%关税协议对欧盟来说是个尴尬的参照。一方面,这个税率比美国最初威胁的30%低了一半;另一方面,欧盟如果接受同样的条件,就等于承认美国有权单方面加税。欧盟不愿意像日本那样完全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这场贸易争端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它标志着跨大西洋同盟关系的深刻变化。过去,欧美之间也有贸易摩擦,但基本都能在盟友框架内解决。这次不一样,欧盟动用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手段,甚至准备启用"反胁迫工具"这样的制度性武器。不仅仅是关于关税数字的争论,而是关于谁有权制定全球贸易规则的权力之争。
对中国来说,这场欧美贸易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欧盟对华态度的调整为中欧合作创造了新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虽然在经济上对美强硬,但在安全领域仍然依赖北约。这种经济与安全政策的分离,将是未来中欧关系中的一个复杂因素。
冯德莱恩(资料图)
8月1日是美国设定的谈判最后期限,8月7日则是欧盟反制措施自动生效的日子。在这短短一周内,美欧贸易关系可能迎来历史性转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经很清楚:那个对美国言听计从的欧洲已经不复存在了。冯德莱恩在北京的表态,不仅适用于中欧关系,也适用于欧美关系,甚至适用于整个全球贸易秩序。
当930亿欧元的关税清单正式公布时,欧盟委员会大楼里的官员们都知道,他们正在改写历史。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报复,而是一个经济体量占全球18%的政治实体,对另一个超级大国说"不"的宣言。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欧盟选择用多边规则来捍卫自身利益,这场较量的结果,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贸易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