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出路在何方?
谈判破局仍是关键。苹果正与美印政府紧急斡旋,试图争取部分关税豁免或谈判窗口期。富国银行分析师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存在摇摆空间,企业游说或成突破口。
但印度政府态度强硬,PLI生产激励计划虽补贴建厂,却难解零部件进口瓶颈。
供应链重构加速。苹果已悄然调整策略:富士康撤回300名中国工程师止损撤离印度工厂,部分产能回流中国比亚迪等代工厂,越南则承接更多可穿戴设备生产以对冲风险。
但这些补救措施难以根治"印度制造"供应链断层问题--从基建到技术工人培养,印度至少需要十年追赶中国成熟体系。
消费者和产业链将如何承压?
对用户而言,短期内或难察觉直接涨价,但以旧换新门槛提高、基础机型配置缩水等隐性成本可能出现。
产业链上下游更焦虑:若苹果持续转移产能,中国果链企业虽迎回流订单红利,却也面临全球产能过剩与贸易争端加剧的双重风险;
印度本土供应商则陷入"设备先进却缺技术支撑"的尴尬,塔塔等企业能否真正崛起仍是问号。
全球化制造的残酷现实
苹果的困境,实则是全球供应链政治化的缩影。当关税从"贸易调节工具"异化为地缘博弈筹码,科技巨头被迫在"成本-地缘-违约"三角死局中挣扎求生。
Evercore的警告振聋发聩:印度的"避风港"属性正在关税阴云中消散,而转嫁成本的终极买单者--消费者、供应链或企业利润--终将承受这场风暴的余震。
你认为苹果最终会如何转嫁25%关税成本?是硬扛压缩利润、变相涨价坑消费者,还是倒逼美印政府谈判破局?不妨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