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11年,“网红”支教老师侯长亮告别讲台:和妻子回家乡陪父母(3)

2022-10-21 13:59     九派新闻

【2】向阳小学

大抵从乡村出来的人,都对乡土有一种眷恋。侯长亮形容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召唤。

他如今仍会想起向阳小学--他支教的最后一站。这里地处云南昭通,看地名常被误以为是四季如春的地方。实际上,向阳小学所在的山区,冬季漫长,一年有200多天大雾弥漫。冬天,学生冒着风雪要走一个多小时来上学,头发都冻成了"冰针"。

"虽然叫向阳小学,但阳光是这里的'一级保护动物'。"侯长亮说。

向阳小学,冬季漫长。图/受访者提供

他刚来这里时,进村几乎只能靠走,没有像样的马路,大部分地区没有手机信号。那时,向阳小学的教学楼还没建好,学生都在村民家上课,只有三名代课老师。没有操场供学生们升国旗,排队做操,甚至连上下课的闹铃也没有。老师很少管理,学生散漫,大多数人都成绩一塌糊涂。

"简直是乱七八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在那样的环境下,能上到初中,我都觉得是奇迹了。"

侯长亮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个"课铃"。他和代课老师去村民家借了一根钢筒,从中间钻个孔,用铁丝吊起来。通过击打钢筒的不同位置,来区分上下课的"铃声"。

来这里后,他们教学生办班级周报,举办六一汇演,集体表演竹竿舞。班级里养了蚕,他们和学生们漫山遍野地去寻桑叶。美术课上,他带着孩子们走到山间,让他们就画自己的生活。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乡村,画面里有小鸟、花草和劳动。

侯长亮会用视频记录下学生的生活,起初被拍到干农活时,学生们会很低下头,不愿面对镜头,"他们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他会让学生们看视频的评论,看到大家的鼓励,希望学生们能对乡村有一种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劳动并不脏,是值得人尊敬的,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看到学生们对书的喜爱,侯长亮夫妻在网上发起了课外书募集。书寄来时,夫妇俩要从村民家借背篓,去山下把书背上来。侯长亮背七八十斤,雷宇丹背三四十斤,背上来要三个多小时。

渐渐地,向阳小学走上了正轨。

这里只收一到四年级的学生,最初有150多人,后来因为扶贫搬迁,学生陆续搬走,学校还剩下了70名学生。

2022年7月,向阳小学被撤点,并入村中心小学。夫妻俩的离开也被提上日程。

"撤点并校也是为了整合资源,"侯长亮理解这一方式,但他还是去争取了,询问能不能留下向阳小学,"新学校离孩子们的家更远,全寄宿制,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会缺少家长的陪伴。"

他没能争取下来。

回想向阳小学的日子,他到现在仍会记得在山间漫步的时光。夏季的景色最美,山间开满层层叠叠的花海。

2022年7月,侯长亮夫妇选择在夏季告别。

【3】离别

几乎所有离别的时刻,都是在夏季。

时间回到2011年,就读于湖南文理学院的侯长亮即将毕业,他报名西部计划,被分到广西河池市支教两年。

他和伙伴们来到河池大石山区尤齐小学。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石漠化如此严重的土地,村庄里几乎都是石头山,村民在石头缝里种庄稼。

他带四年级的班,最初班里有69名学生,快到六年级时,已有15名学生辍学。

"我带的班情况还好一些,其他班的辍学率更高,有班级到了六年级,毕业率不足三分之一。"经他了解,一些学生是自己选择辍学,来不及劝,"暑假的时候,他们就跟着亲戚去外地打工,等到开学没来,一问才知道是去打工了。"

他决定去家访,劝家长让学生继续读书。他不讲大道理,只说读书的好处。有时不知怎么劝才好,他就去帮家长做农活。

2012年7月7日,四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学校准备放暑假,一名女生找到他,想让他帮忙劝父母让自己读书。

他拿上手电筒,拉上本地的大学生做翻译,去女孩家拜访。女孩一家住茅草房,位置很偏,她是大姐,家长让她下学期跟着熟人去广东打工。

侯长亮劝了好一会,多次谈到读书的好处,"这么小去打工,肯定会吃苦的,还是要再多读几年书。"他许下承诺,如果女孩在读书上有困难,会想办法结合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希望让孩子读完初中。"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没再听过那个女孩的消息。后来有一次,他在手机里收到一条信息。女孩初中毕业后,去读了学前教育,如今成为了一名幼儿园老师。她的弟弟妹妹全部读完了初中。

2013年,他跟尤奇小学的孩子们告别,返回了城市。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擅取孩子名下存款,父亲被判还钱

5月31日消息,“这个钱,爸爸/妈妈先替你收着,等你长大了再给你。”一旦听到这句话,孩子往往也就知道,这个钱,算是没了。不过,通州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李某擅自从银行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