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出最后10天警告,谁越红线将遭重击?

2025-07-01 13:58  头条

美国特朗普政府曾宣布 "对等关税" 宽限期将于7月9日结束,如今距离期限仅剩10天。

面对即将生效的关税政策,欧盟、日韩印等国家为避免在贸易中吃亏,都在抓紧时间与美国谈判,希望争取有利结果。

此时,中国明确表态,"严正指出不允许任何国家牺牲中国利益来与美国做交易",在全球贸易局势紧张的关键时期,中国为何这个时候选择发声,向各国划出清晰的底线?

6 月 28 日,根据《央视新闻》消息,我国商务部针对美国一系列贸易动作发声,自4月起,美国单方面向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妄图借此重新塑造国际贸易规则。

如今,美方又宣称在7月9日"对等关税"宽限期结束前,要与部分国家达成贸易协议,没谈拢的就单方面设关税税率。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商务部明确表态,中国不反对各国和美国通过平等谈判解决经贸分歧,但,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为了讨好美国,拿中国的利益做交易,来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

要是真有国家这么干,中国绝对不答应,一定会采取强硬措施反击,全力守护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这是中国在国际贸易博弈中的明确态度,直白地告诉各国,中国的利益不容侵犯,任何小动作都逃不过中国的眼睛,也必将遭到坚决回击 。

中国立场

面对美方的"对等关税"的做法,中国曾两次将美国告上了WTO的 "经济法院",以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而在积极提起诉讼的同时,中国也同步开展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国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 后,多家美国企业迅速受到冲击。

例如,在4月9日,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将护盾人工智能公司等16家美国企业列入其中,并采取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禁止其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等措施。

同时,针对特定美国企业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在持续推进,商务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多次将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在4月9日,就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其中,禁止向其出口两用物项,直接切中美国相关产业供应链的要害。

此外,稀土作为关键战略资源,其任何变动都会引发全球高科技行业的紧张,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政策调整,对全球产业链有着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还展开医疗设备反倾销调查等行动,每一步举措都精准针对美国相关方面的痛点。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我们不愿争斗,但也不惧怕冲突,一旦被迫应对,我们拥有系统的策略、有效的工具和足够让对手付出代价的能力。

这种战略定力迫使那些企图渔利或观望的国家重新评估自身处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际社会普遍担心中美关系濒临破裂时,伦敦金融城却传出双方团队秘密接触的消息。

中国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核心利益不容谈判,但具体问题始终保持对话空间,这种"台上交锋、台下沟通"的做法,让那些试图左右逢源的国家意识到自己只是这场博弈中的旁观者。

各国需要站队了

中国在贸易领域的组合举措,瞬间搅动了全球贸易格局,那些试图采取观望态度、延缓决策的国家,被迫从幕后走向台前,不得不直面这场关乎利益与战略的关键抉择。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权衡,演变为各国难以回避的战略阵营选择,英国率先打破僵局,仓促与美国签署临时贸易协议。

英国首相

原以为借此能稳固同盟关系,却未料到协议中暗藏制约条款,该协议要求英国配合美国供应链审查政策,对所谓"可疑来源"商品进行严格管控,其针对目标不言而喻。

这份充满隐性约束的协议,使英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在急于寻求依靠时,反而陷入了被动局面。

欧盟主席和特朗普

欧盟内部因当前局势产生严重分歧,德国汽车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出于维护商业利益的考量,倾向于采取稳健策略,期望通过适度妥协维持现有贸易关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达反对立场,公开质疑美国贸易政策的双重标准,强调欧洲应争取平等的贸易地位。

马克龙

这种分歧使欧盟面临艰难抉择,其后续行动不仅关乎贸易利益,更将深刻影响地缘政治格局。

日本则在中美之间谨慎周旋,一方面,日本曾拒绝美国不合理的"限量换豁免"提议,另一方面,又试图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与美国加强合作,以换取其他领域的政策支持。

石破茂

然而,高科技领域正是中国高度关注的敏感地带,日本的这一策略充满风险,若把握不当,极有可能引发中美双方的警惕,最终使自身陷入外交与贸易的孤立境地。

而印度在美印关系中表现得相当精明,表面上,它积极迎合美国,大力推动"印度制造"并深度参与印太联盟,美印贸易协议看似进展迅速,被美方称为"里程碑"。

但触及具体利益时,矛盾立即显现,美国试图向印度倾销过剩的玉米和牛肉,这直接冲击了印度强大的农业利益集团,激起国内反美情绪。

因此新德里面临抉择,为承接美国产业转移而与中国对抗是否值得,7月9日的所谓关税大限并非终点,而是标志着观望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