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说明,明朝必须换一个收税的思路了,他把目光转向了工商矿产,从唐朝开始,宦官经常就作为税收的代表,明朝则沿用了这种做法,多名太监作为"矿监税使"被魏忠贤派了出去,在全国各地进行搜刮。
尽管魏忠贤本人侵吞了不少,但是这一大笔税收,至少有部分流入了辽东,支撑起了明军的防线,从万历时期的每年380万边防银两,天启的四年里已经增加到了1720万两,平均每年达到了400多万银子的开支,先不说费用增加没增加,在如此捉急的明朝系统财政中,还能将物资发到前线,足以看出魏忠贤的能力。他的大肆剥削,既损害了平民的利益,也引发了众多士绅的不满,但是魏忠贤最聪明的一点在于,他显然知道哪些人的底线:比如农民。
魏忠贤在征收农业税始终小心谨慎,天启七年在广东,就使用榷商业税的形式,以此抵扣广东加派的23万两田亩银,此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至于崇祯初期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自称:"民间竟不知有加派之苦"。然而到了崇祯期间,一切都变了样,昏头昏脑的他看见要没钱了,不知道从皇亲贵族上找原因,更是进一步对着农民收税,逼得已经到了极限的农民起义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