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极点,而此后的唐朝却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以及朝廷党争折磨得死去活来,最终走向了它的终点。其实,不光我们后人知道这三点的危害,后来的唐朝天子们,无一不想根除弊端。
永贞革新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发动者是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唐顺宗李诵。李诵当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唐朝的种种弊端。但是,在唐德宗时代,他的地位并不稳固,甚至多次走到被废除的边缘。多亏他本人谨小慎微,才像走钢丝一样度过了长达26年的太子生涯。
即使唐德宗暮年,已经重新重视并且善待他时,却遇到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困局,那就是身为储君的李诵,竟然瘫痪在床,时不时还口不能言。这差点又让他当不上皇帝,因为你见过那个天子是在床上即位的?
幸好在唐德宗驾崩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哪路神仙显灵,李诵竟然奇迹般站了起来,在亲信地搀扶下,晃晃悠悠继承了皇位。大典结束后,他又继续瘫痪在床。
此时的李诵,身边最信任的人就只有两人,一是亲信宦官李忠言,二是后宫的妃嫔牛昭容。
牛昭容是在李诵当太子时入宫服侍的,她迅速得宠,地位超过了其她的女人。当李诵称帝的时候,不仅没有封后,连他的女眷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这显然是因为健康问题,李诵无法参加封后、封妃的仪式。尽管如此,后入宫的牛氏却得以被封为昭容,大概也因为这个级别不高,不用皇帝亲临现场的缘故吧。
在此时的李诵,已经奄奄一息,却仍然惦记着祖宗的江山。他想用生命中最后一点精力,点燃自己,照亮大唐的前程,也照亮返回开元盛世的道路。此时,他当太子时的老师,王叔文、王伾回到朝廷,向李诵陈述现在的困局。
就在君臣长吁短叹之间,一场被后世称为"永贞革新"的大幕被拉开了。不仅王叔文、王伾被启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奉召回京。他们力图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藩镇割据,打击宦官专权。
在这次变革之中,朝廷中的大臣就是以"二王刘柳"为核心,而内廷则是以我们刚才所说的宦官李忠言和妃嫔牛昭容为帮手。特别是牛昭容,作为一介女子,违反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积极参与其中。
这也是极为特殊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中,无一不是帝王精力充沛,雄心勃勃才发动的。这一次变革,却是由一个瘫痪在床,不知生死几何的重度病人在掌控。据说,当时上达唐顺宗的事情,要经历五人之手:
先是宰相韦执谊书写,随后由王叔文、王伾二人决断,再通过宦官李忠言之手交给牛昭容,最后是牛昭容逐字逐句讲给唐顺宗李诵听,得到回复之后再圈阅。实际上此时,唐朝的命运,最直接的掌握者就是在李诵身边耳语的牛昭容。
这次革新虽然略显尴尬,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胜算的。即使唐顺宗不能看到最后,如果有精力充沛的继位之君能够延续政策,也未尝不能解当时之围。
然而,不得不说,这种变革不仅考验着当事人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精神,更考验他们处理各种利益集团的能力。变革必定会得罪一帮顽固分子,如何控制他们,牵制他们甚至让他们为之所用,这才是革新派高明与否之处。
显然,这五人之中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王叔文和牛昭容,权术的水平太差。王叔文独断独行,逐渐与文官集团产生了矛盾冲突,后来又与各藩镇交恶,特别是与西川节度使韦皋翻脸,直接导致其投奔太子一派。
牛昭容没有子嗣,却不知道为什么与太子李纯的关系非常不好。她既有私心,却还怒形于色,连装腔作势都不会。其实从后来李纯实现的"元和中兴"来看,走的就是"永贞革新"这条老路。
但在当时,太子的形势十分危急,便与翰林学士郑絪和宦官俱文珍一起,逼迫李诵退位为太上皇,自己当上了天子,史称"永贞内禅"。
这次内禅反倒让唐朝又打开了一个新的恶端。那就是当新皇即位后,就会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矩,将旧臣统统清理。二王八司马纷纷被贬,有的还被赐死,让唐朝曙光初现的"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一百多天。
对于牛昭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结局。但她所支持的大臣纷纷贬谪,她反对的太子又当上了皇帝,下场可想而知,不会太美妙。其实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这个女子的评价极低,将她当作奸邪小人,用词毫不客气。
一方面司马光本身就是守旧派,另一方面他又抱着"后宫不得干政"、"红颜祸水"、"牝鸡司晨"的思维观念,这个女子得到的历史定位,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