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叛主的王辅臣,放在千年前可能就是另一种下场了(6)

2024-12-12 11:42  360kuai

首先,在两宋之前的朝代兴替大多发生在汉人政权之间。基于上古时期的传统以及同文同种的认同,这种以臣代主或是臣子择主而仕并不是什么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也很少被引申到道德层面进行评价,更与民族大义、气节操守无涉。不过自唐末以后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再像匈奴、鲜卑、突厥那样对于中原王朝而言仅仅是边患或癣疥之疾,而是有能力占据中原半壁甚至将汉人政权取而代之,成为华夏共主。这样一来,随着夏夷之间民族矛盾的日益突出,那些贰臣们的行为就不再是同文同种间的"贤臣择主而仕",而被视为对于家国、宗族以及祖宗的一种背叛。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开国之君刘裕曾经首开一个很恶劣的先例,那就是对前朝的亡国之君斩尽杀绝(此前新朝对旧朝皇室普遍能够善待),从此类似的事件愈演愈烈。这样一来皇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旦亡国基本就意味着身死族灭的下场,使得他们即便是为了保命(或者心理平衡),也对臣子的忠诚度要求越来越高,并在两宋以后达到巅峰。比如像往曹操、武则天等人身上泼脏水都是宋儒开始干的,强调正统和忠君。做臣子的再想"良禽择木而栖"所要承受的道德和舆论压力远不是此前几百、上千年前的前辈所能比拟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宋明理学的影响。这套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严格规定了社会秩序中的上下尊卑,使得忠孝节义成为衡量君臣、父子、夫妻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使得两宋之前那种"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一去不复返。

于是像魏徵、秦琼这样的人物若是晚生个几百年,一定会被冠以贰臣、背主等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