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叛主的王辅臣,放在千年前可能就是另一种下场了

2024-04-15 13:42     360kuai

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名将吕布因为先后给丁原、董卓当义子而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以示对他多次背叛的嘲讽和不屑。后来,"三姓家奴"就成了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之人的代名词。不过在正史中并无这一说法--考虑到《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其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并不适用。

因为对于所谓"贰臣"的标准判断和价值取舍,在不同的时期是截然不同的。"良禽择木而栖"是主流,两宋之后始有"贰臣"。

在夏商周三代乃至之前的传说时代,由于统治能力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只能实行分封制--即天子将土地及人口分封给王室、功臣、前代帝王后裔以及世居于某地的氏族部落(即诸侯),而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的同时,也负有服从天子命令、朝贡、征战等义务。

所以诸侯虽然在名义上分邦,但实际上同为一国。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间的人口流动以及另仕他国,在当时是一种寻常而且普遍的现象,并不被视作背叛。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