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我们无法满足火电厂那样进行大规模的风电和光伏,所以气候议题确实增加了工业化的难度。我希望今后清洁能发展能够改变现状,但现在看来还是提高了一些工业化门槛。
观察者网:气候变化和净零排放事关全球能源行业的根本性变革,此前看到一种说法是,能源是比半导体更激烈的一场“军备竞赛”。首先是新旧能源的更替,中国发展现状如何?
林伯强:关于能源变革,今后最大的机会都在能源板块上,我们用了40年的高速增长建立了一个全球最大、最有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能源革命的背景下,这个系统要彻底改变的,我们希望能再用40年增长把这个系统给改过来。
当然,除了机会最大,它的波动性也会更大,未来能源的主要成本会集中在稳定成本上,能源板块除了新旧交替的问题之外,还有增长的问题。
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测,40年后新的能源系统可能是现在的两倍,增长将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中国的清洁能源转型,全球横向对比做的还是不错的,但纵向比较的话,尽管增长非常快,个头还是非常小,风电和光伏占一次能源不到5%,占全社会用电量不到10%。我们缺电的时候,为什么很少提到风电和光伏,主要因为体量不够大。一旦出现能源和电力短缺,我们还是得找煤炭。
观察者网:有观点认为,中国攒齐了“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这个循环体系,您如何看待?
林伯强: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这三个行业,目前中国的产业链可能是最大的,这三个行业国内确实做的比较好,我们的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在生产和电池技术方面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风电、光伏和特高压是否能起到作用并不确定。因为特高压必须有足够的量,理论上我们可以在戈壁滩发很多电,然后运输到用电中心来,这个思路是不错,但现实应用中会有一些问题,比如风电、光伏不稳定的问题。
如果电力生产不稳定,用特高压来运输的话,技术上可能就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特高压只有中国在做,其他国家都没有做,特高压类似于一个高速路,那么特高压的建设有没有类似高速路的经济性,这个问题现在还有待观察。
当然,光伏、特高压、新能源车这些板块都是我们中国发展的很厉害的板块,我们也希望说这些板块能够做得更好更持续。
观察者网:能源转型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或经济政策变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否会带来根本性的一些变动?
林伯强: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动,清洁转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简单地改变能源结构。比如在此过程中,消费者行为需要改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倡导循环经济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涉及到的方面非常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来让转型成本更低一些。现在转型面临的都是成本问题,我们现有经济体量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成本,这个成本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才是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