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气候议题是否抬高了工业化的门槛?

2022-03-09 08:00     观察者网

【采访/观察者网 刘惠】

观察者网:中国目前是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承接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这无疑将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量转嫁给了中国。这让人想起减排与“发展权”的关系,也有人在讨论中国是否要扛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大旗,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林伯强:理论上讲,发展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是更重要。中国目前人均GDP是11000美元,印度才2000美元,印度人民和中国人民肯定都想过好日子。

中国目前的规划是2035年上一个台阶,到2050年再上一个台阶,希望2050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左右,相比是现在的三倍了。

主要经济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 ental Kuznets Curve)。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当然,谈增长权的话,很难和排放权脱离开来,但是,可以努力多增长、少排放。

印度明确讲了这个事情,印度可能认为“排放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用增长权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才更加公平。中国的观点是我要增长,但是我也要尽量减少排放。

那么现实当中,经济增长一定要相应的能源供应来支持,对于一个国家,如果经济还有大幅度增长的话,在低碳转型方面就必须更加的使劲。

中国需要使劲,印度也需要使劲,即使要增长,我们也要承诺并行动,在具体时间碳中和,这是目前的共识,只是时间上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时间表,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理解,这个理解跟发展权是挂在一起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如美国人均GDP六万多,经济不增长或者缓慢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理论上,经济不增长,能源需求也不会增长,但是经济不增长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美国经济不增长可能没有问题,但中国不增长可能就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印度不增长的话,问题就更多了。

经济增长会伴随能源供应增加,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难度比美国困难非常多,更何况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碳含量比发达国家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