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气候议题是否抬高了工业化的门槛?(2)

2022-03-09 08:00     观察者网

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理解,比如在时间和进程上允许发展中国家以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减排工作,在资金、技术上支持发展中国家。

从两个角度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观点大多是,我们在增长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排放,比如中国碳达峰时间是2030年,那就意味着我们从现在到2030年的碳排放还是要增加的,从2030年到2060年,我们的人均GDP还要增长非常多,所以我们是既要增长,也要低碳,这也是比较正确的方向。

观察者网:中国宣布不在境外新建煤电站项目,会带来什么连环反应,包括旧项目和未来新项目的开设?

林伯强:眼下,发展中国家难以“弃煤”。燃煤发电量目前在全球发电总量的占比仍然高达35%以上,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对于这些电力需求巨大而煤电依存度高的国家而言,短中期内“弃煤”并不现实。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先走了一步,放弃巨大的经济利益,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这一举措会带来很多连环反应,以前中国“一带一路”做了很多项目,其中有一些煤电项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煤电技术在全世界最好、成本最低。发展中国家喜欢煤电,因为煤电规模大,比较容易满足需求。

欠发达国家主要是缺电,那么成本比较低、发电比较稳定的煤电就是首选,发展中国家像巴基斯坦、印度对煤电是非常欢迎的。这也是中国前期“一带一路”项目里有很多煤电相关项目的原因。

现在,中国意识到必须“弃煤”和减排的现实,宣布不在海外进行煤电项目的建设和投资,中国是为数不多拥有投资能力和很强建设能力的国家,那么这项举措宣布以后,发展中国家煤电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非常缓慢。

在我们停止境外投资建设煤电项目之后,它们只能找比较次的技术,承担比较高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就会更多考虑发展清洁能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举措对整个“一带一路”的清洁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对煤电的态度。

我觉得中国的付出还是很大的,中国的煤电技术是全球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现在一旦宣布停止,庞大的产能就没有用了,所以说中国牺牲了很大的经济利益来做这个事情。

观察者网:西方之前总是质疑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向外输出高排放的项目,这里面就有政治的博弈,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来说,这是否也算是抬高了工业化的门槛?

林伯强:这肯定是的,因为工业化需要能源,而且落后国家的工业化需要最便宜、最稳定的能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也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事情。

节能减排会使整个工业化的门槛都提高,只不过不同国家受到的影响不同。清洁能源必然会使成本高一些,速度慢一些,当然有很多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清洁能源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今日关注
更多